哈利!有兩個孩子的王小姐:她的儀式感與美學之道

哈利,在社群以intiwang為名的質感帳號上分享料理烹飪、器物收藏與休閒旅遊等達人級豐富內容,讓人不只心嚮神往,還常手癢想要跟進購入同款美麗食器用品。採訪是名目,實則為私慾想多了解王小姐的儀式感與生活美學之道。此篇文章為哈利採訪口述的整理文,本文中所有圖片皆為哈利所提供。

採訪摘要:

  1. 哈利自我介紹 / 生活作息時間安排

  2. 料理美學養成

  3. 老派生活

  4. 器物用品收藏

  5. 實體工作坊

  6. 拍照手法

  7. 生活分享

哈利自我介紹 / 生活作息與時間安排

我是六年級生,做的是美術設計,一直以來都在家工作,後來有了孩子便利用在家工作的優勢自己帶小孩,不然工作的薪水剛好付給保母,這樣的話還是自己帶孩子比較好。孩子小一點的時候,吃喝拉撒都得經我手照顧,到睡覺前一刻都是處於待機狀態,沒有辦法放鬆。不過那時候他們還沒到學校上課,母子女三人一起在家、一起行動,不容易有趕場的情況,是那個階段的優勢。

孩子開始上課後,時間開始被切得瑣碎,尤其是女兒在還幼稚園、兒子已經上國小的時候。我們一起在家吃早餐,吃完後孩子上課,我出門買菜。那時候還幫兒子準備中午便當,買完菜後馬上準備便當然後準點送餐。現在回想起那時候的時間安排,其實無法相信自己是如何撐過來的。身為一位媽媽當然是開心的,但是時間被瑣事切得零碎,其實很累。

現在孩子慢慢長大,在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可以幫忙簡單家務、分擔家事,以身為媽媽的角色來說是比較輕鬆的。不過我們喜歡全家一起吃早餐,晚餐也得準備,所以作息安排還是得以母親的身份為主而有所妥協。

社群上常有人問我是不是每天花很多時間準備餐點,其實不一定,會看情況,有時候也會簡單帶過。週間上課時,會應孩子的要求刻意準備簡單、不需要花太多時間慢慢吃的食物。不然一大早起床趕著上課,還得把媽媽準備的早餐吃完,心理上會有時間與食量的壓力。這時候,我就得自己調整心態以孩子需求為主,而不是把自己當成主角來發揮。

早期一邊工作同時看顧兩個小孩其實挺吃力,所以減少工作量專心照顧,到了後期會接工作量少、不趕時間的書籍編排工作。工作的心態已經與當媽媽前有所不同,是為了平衡自己的充實感而接下的,不想忘掉工作的手感。所以當孩子就寢後,做完家事就接著做設計;因為這是自己想做的事,所以不會覺得特別累。

這是我習慣的生活模式,試著從每日生活中擠出時間做喜歡的、想做的事。孩子出門上課之後,該忙的事情都告一段落、時間比較從容,我才慢慢開始準備早餐,做自己想吃的餐點。我是個很會利用時間的人,即使手上只有半小時,也會幫自己沖一杯咖啡、拿片餅乾,享受當下片刻。有的人或許覺得麻煩,但這是心態問題,你問問自己想不想利用時間做想做的事,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把時間擠出來吧。

整體來說,現在時間安排真的比較充裕,比較自由。不過女兒現在才國小,還沒有辦法完全放手,等她年紀再大些一切安妥,我才可能有辦法真正自由安排生活作息與時間吧!

料理美學養成 / 以讀者角度來看,哈利在社群上的影像都有厚度,彷彿隨手從生活中擷取片段呈現、渾然天成;照片裡呈現生活中的三餐也看來美味甚至專業,請哈利介紹這方面的養成背景與過程。

小時候跟著外婆與媽媽一起買菜,在一旁看他們做菜,真心覺得兩位長輩很厲害,好像沒有可以難倒他們的菜色,就算我練功練很久也無法與他們相比。在外婆那個年代的主婦樣樣都可以自己來,肉粽、米苔目或是醃製品,豬油也自己炸,幾乎沒看過外婆從外頭買現成食品。本省籍的外婆甚至為了家庭成員學習做外省籍饅頭,小時候家裡棉被打開常有發酵中的饅頭麵團在裡頭,是有趣的回憶。現在回想有點後悔,以前沒有跟著外婆學手做菜,這些都是現代主婦很缺乏的。

媽媽是職業婦女,平常不做菜。和外婆不同的是,她會看食譜把細節記錄下來,然後多嘗試。家裡這些年的年菜都是媽媽準備的,一次圍爐吃飯都是二十來人,她也很累。有一年本來想自告奮勇扛下年菜工作,讓她休息,不過我又臨陣放棄,因為陣仗實在太大了,所以我很佩服媽媽。

雖然我沒有特別從他們兩人身上學習料理,不過從小在一旁看還是耳濡目染、略有吸收,等自己有了孩子之後才慢慢激發這方面的淺能以及出手的慾望。剛開始進廚房,想挑戰比較難的菜色,後來反而慢慢注重食材來源,吃原食、不過多烹調。平日做菜如遇難題,會先問媽媽,希望做出和她一樣口味的菜色,再不然自己看書、研究食譜。我認為,手藝好壞其實不是最重要的,而是依照家人喜好來調整料理手法;好比我們一家四口,每人喜歡的口味都略有不同,所以做菜還是以家人為主來得好。

老派生活

雖然我很享受老派生活方式,不過不會糾結在這四個字上。現在很流行過上老派生活,可是是真的體驗這種生活模式,或者只是跟著流行而走呢?對我來說,以前跟著外婆與媽媽就是這樣生活的,到峰大或是南美吃早餐,一起光顧傳統市場與糕餅店。對兩位長輩來說那不是老派,其實是新潮、後來也成為生活中的日常,我從小就有這樣的體驗。

以前自己還年輕的時候有過暫時脫離那些生活的時期,試著去追尋我自己這一代的潮流,現在則慢慢回歸,回到和媽媽一起去的那些場所。幾十年過去,至今這些老店家都還在,表示他們專注在自己擅長的事物上,沒有改變。不管在台灣或是出國,去到早期年代的老咖啡店,看到老闆有點年紀還堅持用同樣的態度做同一件事是很吸引我的。

哈利很願意花時間在細節上,比如做層層分明的三明治、費工的料理;可是如果家人一下子吃完,是否覺得花費的時間好像也一下子消失不值得呢?

做事情的時候是否享受製作的過程對我來說才是最重要的,不會計算花費的時間。我只想讓家人試試看,也想嘗試沒有做過的料理、試試看食材的搭配。如果家人一下子吃完,應該是好吃才會吃那麼快吧!如果沒吃完,我反而擔心是不是哪裡有問題、或是不好吃。享受的是做的過程。

器物用品收藏與收納 / 品牌分享介紹

開始收藏器物是以食物為出發點、開始為孩子做菜的時候。吃飯最先用到的就是食器,希望為孩子張羅可愛的、可以吸引他們用餐的器具,也是從那時候開始關注喜歡的器物品牌。即使是給孩子用的食器,也很少買塑膠製器皿,事先跟孩子說這種材質會打破,孩子會學習也會注意使用。後來孩子慢慢長大,不需要可愛的款式,就開始調整餐具的樣式。

真正開始收藏是在社群分享照片。飲食的模式因為要在網路分享而改變,為了拍照便開始研究桌上的食器,不同料理食物有各別適合的食器,也擔心某些器皿重複曝光,所以刻意買不同的款式設計,坦白說那時候有一點走火入魔,會刻意買不同的設計款式。就和上班族會盡量每天穿不一樣衣服出現在辦公室的心態是相同的,最大的因素還是希望吸引更多人來看自己的照片。

現在我則篩選出自己想要的、喜歡的。以前只強調獨特的款式,但是在真實生活中有很多食器是不會出現在餐桌上的,所以後來只拍真正使用的餐具,慢慢累積喜歡的模式,把不適用的淘汰。但是在找到鍾意的方向後,卻也製造了另一種走火入魔的機會(笑)。

我收藏器物是從模仿開始的。翻閱雜誌、瀏覽網路上的擺盤風格與使用手法,然後從中找到自己喜歡的,再慢慢內化成為自己的調性。我開始接觸的品牌是來自日本的Studio M,日本人和我們的飲食習慣很類似,所以日本製的食器風格也很適合出現在台灣的餐桌上。以前買的時候,台灣還沒有代理商,必須透過代購,價格就拉得比較高。現在小器有代理販售,售價便平實許多。Studio M會在食器表面上釉,是亮面的,很適合台灣多湯水、多油的飲食習慣與料理種類。

近期喜愛的職人作家有安部太一、伊藤聰信、境知子等人(欣賞的職人很多,這裡擇少數分享),其中又以伊藤聰信是近期非常喜愛的,他的作品上有精緻的或是中式的圖案,呈現復古的質感,也會上釉,不但適合中式料理,也有收藏的價值。

收納上,我依照使用的頻率把常用的放在隨手可及的地方,也會常常整理、依照季節更換使用,像現在天氣熱,大多搭配淡色系或是玻璃的款式,而冬天就是深色系或木頭的設計。

笑顏餅乾、厚蛋三明治實體工作坊經驗分享

烘培餅乾其實是專業領域;這堂課受到喜愛是因為大家想一起創作餅乾上可愛的表情。為了讓餅乾好看也好吃,我自己試了很多次來調整烘培配方,這是我對自己的要求、希望要做到的。大部分參與工作坊的都是女生、上班族或是媽媽。有次有個小學生來上課,是媽媽幫忙報名的。當大家都在打草稿的時候,這位學生卻不打草稿而直接開始畫餅乾,而且很有想像力、憑著自己的創意來發揮。這是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次經驗。

這兩年雖然都想規劃新的工作坊時程,不過疫情的關係不敢也不想招生。我自己有兩個小孩,來上課的人大部分也都有家庭,希望大家都平安健康所以先取消了,將來還是有機會的。

食物造型技巧

我常在社群上收到食物造型或是料理烹飪的問題,我很少回覆,因為文字有時候會失誤,而且適合我生活方式的方法對其他人不一定也合適。現在網路教學影片很多,方便查詢學習,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要自己嘗試,以家裡有的用具與道具來試。我也從身旁朋友身上學習做菜的技巧與關鍵手法。

拍照手法分享

高中學的是攝影,但是沒有認真上課,所以剛開始拍的照片其實很普通。後來有企圖心想把照片拍好,才慢慢累積經驗。如同收藏餐具、道具,我也是從參考其他人的風格開始練習,然後再從中找到自己的手法。

以前拍照的時候會把畫面塞得滿滿的,如果一次想展現太多東西、太貪心的話反而沒有辦法拍出好照片,所以嘗試用減法來構圖,不要把畫面排得太滿,把主角設定好、針對主角來表現、適當留白,另外也強調明暗之間的對比層次,要有取捨。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個關鍵,那就是留意垂直水平的精準度、也保持畫面整齊,只要把這些大關鍵掌握好,就可以增加照片的質感。

閱讀的雜誌 / 生活分享

& Premium是我常閱讀的一本日本雜誌。如果你長期讀日本雜誌會發現,他們在內容、編排、拍照構圖的變化都不大,保有穩定的調性手法。十年前的內容現在再看,都不會覺得格格不入或是退流行。畫面很舒服、可以參考食譜、也可以看拍攝照片的手法,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所以我手上收集了很多這些年來買的日式雜誌。

在穿搭上,沒有孩子前比較追求流行,現在希望穿方便一點、設計簡單的素面款式。我很喜歡日本的品牌,比如urban-research就是很常穿的牌子。生活中我大多選擇日本的牌子,可以說是哈日,不過這不是盲從,而是針對品質來挑選;也可以反過來說,大部分日本製的品質都比較好,這就是我選擇的原因。


請哈利分享常聽曲目歌單

我總是好奇每位欣賞的人物在生活中聆聽的歌曲,藉以想像他方的生活空間,所以與哈利初訪時請問了她製作歌單的可能性,哈利爽快答應。如果你也使用KK BOX,請點選連結聽歌。

採訪後記

我本來就很欣賞哈利在社群所分享的內容,內斂有品味。採訪後更感動於她對生活品質的堅持與貫穿執行的生活態度;看起來漂亮的照片確實需要背後紮實的生活來支撐。如果你當初參與了這場採訪,歡迎你在下方留言寫下你的後感言;如果沒有機會參與即時的訪問,希望你可以透過編輯的採訪文對哈利有更多不同面向的了解。

Previous
Previous

製陶人徐子盛的不完美生活

Next
Next

藝術創作者Shura - 無邊無界虛擬想像的創作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