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 Abby Chao - 寂寞作為一種迷人的慢性病
是我們的生活形塑了創作的樣貌,亦或為了創作而扭曲生活的本質。
2020年初看到「少女A」臉書頁面時,我內心大喜、馬上追蹤,還有一種佔了作者便宜的感覺,她竟然將質感這麼好的文字創作放在社群上讓讀者閱讀。後來Abby出版 ⟪寂寞作為一種迷人的慢性病⟫,我也訂購電子書閱讀。這本書極有魅力,讓我想起還在台灣生活的日子,年輕美好、有夢想也很墮落、很純真也充滿慾望,老是受挫覺得生活不順遂,好像老天爺總是跟自己作對。20出頭生命中充滿因為生活重擔而背負的傷痕,是一段一直跌倒也一直給自己抱抱的歲月。
讀Abby的創作十分過癮,她用富有層次的文字寫下生活裡不同面向與主題的經歷與觀察,同時展現她坦蕩面對自己過往的真性情。規劃2023年採訪名單時,馬上寫信給Abby邀請她受訪。以下文章為採訪錄音的文字整理稿,希望可以在直播採訪之後還是可以透過閱讀為讀者帶來豐沛的創作靈感。
Abby提供她編輯的音樂專輯給閱讀採訪稿的讀者;她說:「歌曲順序有特別排,推薦照順序聽!」閱讀之前可以開啟聽歌,更有感。另外她也在YouTube上編輯了影音歌單,請欣賞。
請向讀者介紹你自己:
大家好,我是文字工作者Abby。之前在媒體工作大約六年,後來以作家身份出版了一本書 ⟪寂寞作為一種迷人的慢性病⟫。現在正籌備第二本,目前暫時是沒有工作的狀態。
如今社群與電子娛樂平台的吸引力很大,你如何分配時間、安排作息呢?
之前還有正職時,我其實是沒有私生活的。那時候早上九點多起床,吃飯、看書,一直工作到下午,在工作與休息之間沒有清楚的界線,想看書的時候就看書,想工作便接著做,大概在傍晚六點之前可以結束日程。我從事與藝文、生活風格類型相關的媒體工作,有很多時間是一直在滑手機的,雖然滑手機聽起來是娛樂,但對我來說也是工作。如果朋友滑手機看到一家餐廳,便只單純想要去吃吃看;如果是我看到,我便想下次工作提案時可以納入討論。我一直都在家裡工作,所有公私狀態都是混在一起的,這也是兩者間界線模糊的原因。不僅在時間上無法分開,就連想法也混在一起;不過寫作與編輯的工作型態好像就是這個樣子。
P. 01 戴上編輯的眼鏡
請描述身為編輯的你與私下獨處的你:
身為編輯:精準的、深思熟慮的、考量他人想法。私下:隨性的、對許多事物充滿好奇、做自己。我在公與私領域上最大的不同是在「精準」與「隨性」這兩部分。我在媒體工作,選擇題材或寫文章時,必須考慮到很多面向與細節,除了確認資料來源的精準度,也必須思考標題、用詞是否精準、內容是否具備市場話題、讀者對此議題的看法與氛圍等。不過在日常生活中,我就不會想那麼多,否則會很累。
你有著敏銳的觀察力,這種特質的優點與缺點各是什麼?
優點是可以觀察到許多人無法注意到的細節,所以我觀察事物時會看得很細、看得很久,可以在細節中找到有趣的切入點、同時理出自己的看法。觀察力敏銳的缺點就是容易想得比較多。其實很多時候不用一直想,只要表面可以順過就好了。敏銳的觀察力有時候在心理上會造成比較大的壓力。
是否會在私生活中降低觀察的敏感度,以免影響生活作息?
觀察是我特質的一部分,沒有辦法關掉。雖然有時候在思緒上會造成負擔,不過後來學會另一個方法,既然關不掉,那就學習如何轉念。面對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有件事讓我感覺不好,那便試著改變腦袋中敘事的角度來重新詮釋,就不容易產生負面的想法,或許還有機會得到新的靈感與觀察。
現在對我來說,練習轉念是很重要的。比如最近這幾個月暫時沒有工作,相較於之前緊張忙碌的生活,現在有時候會覺得空虛。尤其2022年年末駐村結束後,有一段較長時間的旅行,每次旅行結束後,我都會從生活中脫節,懷疑現下的作為。所以這陣子因為空轉的心理狀態常常覺得很焦慮,每天起床後都不舒服。後來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不想讓自己過得那麼不舒服,所以試著轉念。每天晚上睡覺前我會紀錄當天生活裡有美好印象的事情,寫完之後會覺得其實日常之中有很多美好的事情,為什麼只把心情專注在不好的想法上?這對我來說便是在生活中的轉念練習。
對無形事物的觀察,像是人心,你怎麼看待呢?
我覺得人很有趣,有時候覺得好像懂一個人的說話方式或肢體行為,以為可以明白對方的意圖,但有機會進一步認識,又常常推翻自己在剛開始的想法或印象。如果只透過一兩次的接觸,其實無法觀察得很精準,前後的差別常常讓我很驚訝。也因為如此,我會保持觀察身旁的人。身旁有兩、三個好朋友都讓我有類似的經驗,剛開始對他們的印象與在認識之後的感受有著很大的差別。其中一位,第一、兩次見面時,我真的非常不喜歡對方,他說話直接、常常太過頭;但不久後我在他身上看到其他好的面向,再回頭看他說話直接的個性反而讓我覺得有意思。所以應該拉長觀察的時間然後才下定論。
你是「快型創作者」還是「慢型創作者」?
在工作與私人的創作上是有些分裂的。面對媒體工作時,我是快型創作者;而私下的寫作則屬於慢型創作者。
之前在媒體工作時,一天最少得寫三篇原創文章,如果有世界大事發生,我們就得針對該事件發表文章,每天都過得很緊繃,所以那時候步調被訓練得很快。不過回到最後,我們不一定要對所有事情發表意見,很多時候自我的意見只會變得單薄、片面。身為一位媒體人,上個月撰寫的文章,可能在過一段時間之後便無法再同意自己的論點,因為觀點已經改變了。
但私底下,在臉書、部落格或是IG的更新上,步調就比較慢。以前剛建立社群時,朋友跟我說社群必須每天更新內容;我試過,不過不適合自己,壓力太大了,結果變成了硬寫硬發文,所以後來便以自己心理上的步調來寫。針對同一個議題,我會看很多資料,可以看得寬廣、也比較完整,等到某個題材醞釀得差不多或是等自己的想法更為完整時才動筆。基於種種體悟,我還是喜歡慢創作的方式。
你說自己在工作上是快型創作者,但讀你因工作所撰寫的文章並不覺得草率粗淺,是否可以請你分享創作文章時達到精準度或速度的要領呢?
我有個方法可以訓練,不過會有比較大的壓力,或許不是長久之計。即使沒有在寫文章的時候,腦子裡也繼續寫著文章。比如說吃晚餐時,會先想明天要寫什麼,然後在腦袋裡開始編輯段落與字句,隔天就可以直接寫文,對短時間來說是比較粗暴的訓練方法,真的很累,不過很有效。
你如何訓練自己在創作文字時選字用詞的精準度?
如果我看厲害作家的文章,我會覺得自己還不夠。不過自己跟自己比的話,在使用文字的精準度上的確有進步。進步最大的關鍵在於「聯想的重要」。看大作家的文章時,可以發現他們在文章裡的聯想是一般人意想不到的,因此他們對於細節或是感覺可以抓得很準。
我會刻意訓練自己聯想的能力。比如看到天上一朵雲,如果覺得雲的形狀與顏色有趣,就寫下十個形容那朵雲的方式,可是不使用「雲」這個字。可能是一份感覺、可能是曾經看到的某個類似的事物;這個練習還蠻有幫助的。透過這個方式,慢慢在我腦海裡建立一本字典。或是有時候讀書、看電影、在路上看到某個人、誰講了一句話讓我特別有感覺,我就會寫下來,把感覺記起來。以後當我寫某個段落、想要營造某個類似的片刻時,便會試著將兩組文句湊起來看是否相通。
是否可以推薦幾位近期欣賞的作家?
我最近重讀湖淑雯的 ⟪哀豔是童年⟫,裡頭有幾篇文章寫得真的非常好。我也讀詩,詩是一種充滿跳躍聯想的文體,所以很喜歡讀;最近讀的詩是王鷗行的《夜空穿透傷》。
對很多人來說讀詩有點難,是否有推薦新手的入門著作或詩人?
其實我以前也不懂讀詩,不過如果一直讀下去,會出現一個開竅的轉點。讀詩有些關鍵,一首詩有一定的長度,可能無法一次讀完整首、也不容易懂,不過如果每次只讀其中兩三句,慢慢咀嚼其中感覺,久了之後便容易理解。我第一本稍微可以讀懂的詩是朱菲的《一定曾經有狂喜 才讓追逐深深寫進基因裡》,也很推薦她的另一本著作《感覺自我的美好往往在面對戀人時瓦解消散》。我同時很喜歡夏宇的《羅曼史作為頓悟》以及《第一人稱》。另外,楊照《現代詩完全手冊》在我剛開始讀詩時,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身為一位資深編輯,當初撰寫著作 ⟪寂寞作為一種迷人的慢性病⟫ 時,如何拿捏寫作者與編輯觀點之間的平衡?
其實我沒有拿捏得很好,重新再讀時覺得有些混亂。寫這本書的時候同時有正職,白天工作、下班之後立刻投入寫書。當中有些比較私人的篇章,是從一位個人創作者的角度來撰寫;而另外有些文章則像是我會發表在網路上的文章,是以編輯的角度出發而撰寫的內容,身為編輯與個人創作者兩個角色之間其實是有拉扯的。⟪寂寞作為一種迷人的慢性病⟫ 是我第一次以書的形式發表文章,從中學到很多。對我來說,寫書很重要的便是心境得純粹些。另外,我在今年2023年四月底得交第二本書的稿子,目前沒有正職工作,便可以專心寫作。
站在編輯與創作者的兩個角度,如果第一本書可以重新編寫,有哪些篇章是你會修改的?
我記得 ⟪寂寞作為一種迷人的慢性病⟫ 有三十九篇文章,那時候和這本書的編輯討論將每篇文章的字數控制在2000字以內;如果是現在,我會調整架構,那麼有些文章便可以捨去,那麼屬於創作者內容的文章就可以跳脫字數的限制而寫得更完整。也想針對愛情的篇章有更多發揮。對於撰寫愛情主題的文章,我似乎更得心應手,因為愛情是很私人的,也無需有正向樂觀的需求,可以更真實地做自己。另外針對成長類的主題,反而會有更多琢磨,因為對我來說很容易落入勵志的形式中,比較不符合自己的個性。
P.02 罩上自由工作者的隱形衣篷
你曾在臉書以義大利旅遊書為發想詢問讀者想了解的相關議題;以你觀察事物的角度與細膩度來說,出版一本義大利旅遊書的可行性很高,為什麼後來捨棄這份出版計劃呢?
2015年在網路上發表作品的時候,曾以義大利旅遊主題為發想,向一家出版社投稿,不過可能明細不足、追蹤讀者的數量過少,加上撰寫的火侯也還不夠以及其他因素,後來沒有出版。那時候從義大利返回台灣之後,直接投入媒體的工作,接觸與見識的事物也比較廣泛,因此注意力也從出書轉移到其他事物上,因而不了了之。
你從2015年開始在臉書「少女A」頁面上寫文,到了2017年秋天時撰寫的筆觸與經營手法開始有轉變,是什麼原因呢?
在臉書上的確明顯有不同的階段。剛開始只是單純分享,分享給親朋好友或是進一步吸引喜歡義大利與旅遊的讀者加入閱讀。2017年之後話風改變是因為我開始進媒體工作,吸引我注意力的事物不同了。以前我從來不注意時事,這也是改變撰寫語調的主要原因,因為我的生活會直接反映在文章的創作上;工作型態改變,也影響了我私人的創作。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剛開始分享文章的時候我還沒有找到定位,所以我的創作無法從工作之中獨立而出,不過這幾年慢慢摸索到定位,抓到自己想撰寫的內容,因此相對來說工作對我在創作上的影響也就不會那麼大。看以前的文章就像看自己成長的過程,有些想法雖然已經不同、也會發現當初的文章沒有那麼完美,不過可以藉由瀏覽舊文章回想起自己那時候的狀態。
對你來說,管理、經營一個特有的形象對自媒體的自由工作者來說是否重要呢?
經營一個特有的形象對我來說很重要,不過一開始我並不這麼覺得,而是到近兩年才體會其重要性。在之前的工作中,我必須幫公司招募合作的創作者,每天得看很多履歷,才因而體會了創作者的個人風格與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否則站在公司的立場,不知道該如何判斷是否與某位創作者合作。以編輯的角度來判斷,風格明確的創作者就可能適合一起發展某些主題;但是如果創作者什麼都寫、但都很模糊,沒有突出的風格與定位,便難以想像合作的可能性。以編輯角度來招聘創作者的經驗讓我知道有一個特定的形象真的很重要。
你怎麼看待讀者眼中的你,和私下的你有什麼不同?
我不知道其他人怎麼想,但我身旁的朋友都會叫我「不要再裝了」。其實我私底下非常邋遢,雖然出門的時候會打扮,但我還是不會在IG上分享穿著睡衣躺在沙發上的模樣。不過IG上的那個形象也不是假的,也是真實的我,是真實的我之中的一小部分。形象雖然很重要但也不能創造一個假的形象,必須是真實的延伸;當你創造了一個假的形象然後又要維持,是很累的一件事。
你怎麼拿捏公私之間形象的呈現呢?
當我們觀察一個人的形象時,很難看出那個形象到底被放大了多少,只有當事人自己明白。不過可以理解,有些人做自媒體是為了賺錢、目的性很強,那就必須放大與之符合的形象。我做自媒體當然也想賺錢,不過那不是主要目的,因此不必刻意放大來迎合某些賺錢的形象。之間的差別與做自媒體的意圖有很大的關係。
在 ⟪寂寞作為一種迷人的慢性病⟫ 書中提過幾位不同情人;是否可以請你勾勒一位綜合所有過往情人優點的「理想情人」樣貌呢?
對我來說理想情人的同理心要強、共感能力要好,這是我最在意的事。可以跟對方同一個頻率、不必為了無謂的事而吵架,不然自己一個人就好了。我喜歡感覺良好的事物,比如說一起散步,或早上起床發現另一半在客廳的花瓶裡插了一小朵花,就會讓我覺得很開心。對於外型則沒有特殊設定,我歷任交往對象的模樣都不一樣,我比較注重個性。
請你分享出發到新墨西哥州文學駐村前的心情?
出發前我非常不安,加上兩年疫情間完全沒有出國,而且這次在國外停留的時間也比較久,剛好那時候新聞針對美國槍擊案有許多報導,妹妹也傳了許多美國殺人犯的影片給我,心情因而受到波動有些緊張。不過到頭來真的是自己想太多。新墨西哥州是一個非常友善的地方,可以跟任何人隨意地聊天,他們不會將你視為外國人,在路上與當地人擦肩而過,他們也會對你點頭微笑。
駐村期間或之後旅遊時最難忘的經驗?
很久之前看過一部電影 ⟪巴格達咖啡⟫,裏頭提到美國的一條66號公路。這次旅行經過這條公路時,一時興起查了這部電影,沒想到電影中的咖啡館旅館真的存在於現實生活中,讓我非常興奮,於是到現場查看。到了現場卻很傻眼,旅館部分已經打掉不復存在,只剩下當成咖啡館的接待處小屋,雖然失望我還是推門而入看看。室內空氣很不好,有股惡臭味,裡頭有位老奶奶。我點了一杯很難喝的咖啡,與她聊天。奶奶人很好,從言行中可以感覺到她年輕時應該有過風光的時光,但也能感受她的人生中有過許多悲劇。因為現實與 ⟪巴格達咖啡⟫ 電影裡的故事有相當大的反差,所以讓我印象深刻,離開之後五味雜陳。更多關於和老奶奶的對話,我會收錄在新書當中。
你將把在新墨西哥州的駐村經驗與旅遊經歷集結成攝影文字集出版;可以請你描述這本創作的輪廓?
這本新書會是散文加攝影作品的結合,裡頭大約會有十篇文章,描寫在美國生活時的想法,想帶著讀者感受我在美國時所體驗到的魔幻氛圍,讓讀者身歷其境。
為什麼旅行對你來說這麼重要呢?
我會刻意製造旅行的機會,希望可以在一個地方待久一點;我喜歡長時間的旅行勝過短時間的。長時間旅行可以讓我看到不一樣的生活狀態,那些面向是短促旅行而無法體驗的。旅行對我來說和自己的生活狀態很接近,比如我生活在台北,每天的生活都是差不多的,很容易就會陷入一個熟悉的循環裡。當我旅行時,則會被拉出舒適圈,讓我看到新的事物,這些新事物便可以提醒我「生命並沒有我們想得那麼理所當然」。當我想到這些哲學性的議題時,通常會感到焦慮,不過這反而讓我覺得這才是真正活著的感覺。這是我很喜歡旅行的原因,每隔一陣子就要提醒自己那些生活中真實的片刻與感受。
如果有位讀者與你過去有相同的經歷:家人給予寄望、希望在學業與工作成就上有所突出;你會跟這位讀者說什麼呢?
我年輕一點的時候對這個事件有很深的糾結,無論我做什麼都有人不同意、不喜歡,包括家人、另一半、社會的觀感甚至是自己,不過這是很正常的。在意家人對自己的看法很正常,因為他們是最親密的人,我們希望家人不要感到不快樂。
可是後來覺得,雖然會考量家人的想法,不過還是得劃下清楚的界線,以折衷的態度來面對。現在面對家人的建議我只聽取百分之三十,而讓自己的想法保有百分之七十的強度。這麼做的時候可能會有衝突,不過得慢慢調整。我已經很幸運,有機會與家人溝通,因為不管他們怎麼反對,我都可以感受到他們是愛我的,這讓我有安全感去做溝通、去拉扯。
但是我知道身旁有些朋友與家人間是沒有溝通的機會,是處於失衡的狀態。每個人會面臨的情況都同,不過上述是我自己的做法。家人提供的建議只是從他們自己的舒適圈與生活中懂得的面相而產生的,可是他們不見得知道有其他的選擇性與可能性,所以在溝通的過程中我向他們展現其他也很好的方法,然後慢慢磨合價值觀。
P.03 位於相機後觀看的世界
從2015年開始在網路上發表文章時,你已經置入具有美感的影像;那時社群平台上關於「圖文創作」才起步沒幾年,你是如何掌握照片與文字並存的能力與敏感度呢?
那時候其實沒有想太多,真的是想寫什麼就順其自然撰寫,簡直是用橫衝直撞的方式在發表文章。到後期才用有意識的手法慢慢進步。最好的方法就是觀察優秀藝術家的作品,不只是看過而是真的研究。看到一位喜歡攝影師的圖片,我會看很久,思考他構圖的方式與原因,比較和黃金構圖之間是否有雷同或破格之處。修圖也很重要,可以增加照片的靈魂,是重現當下氛圍很重要的一個關鍵。每個藝術家修圖的方式都不太一樣,我會看當中陰影的顏色,以及想像後製前對比所呈現的感受。對我來說這是培養美感的方法。
你拍攝的照片帶有迷人的神秘魅力,你在按下快門之前怎麼看待、觀察眼前的景物與氛圍呢?
一張攝影作品反映的就是攝影師當下腦袋中的狀態,所以每陣子我所看的事物、研究的攝影師的作品、美感與觀察事物的角度都會影響我,他們(喜歡的攝影師)的眼睛會內化而成為我的,這些因素左右了我所拍下的影像。因此平常吸收哪些事物對我來說非常重要,會反映在產出的影像上。我長期研究幾位非常喜歡的攝影師,其中法國攝影師Bruno Barbey帶給我的影響很大,另外一位攝影師Martin Paar以怪誕好笑、帶有諷刺性的幽默畫面出名;這兩位攝影師反應了我的美感以及對於攝影的價值觀。另外這次在美國看到了一本很棒的攝影集 ⟪美國西部 The American West⟫,是攝影師Ernst Hass拍的,我很喜歡他在這本攝影集裡表面上朦朧平靜、底下卻蘊藏了洶湧澎湃的情緒;與我在美國西部旅遊時所接收到的氛圍很類似。
以「文字形容氛圍」以及「以影像呈現氛圍」哪個更趨近你所觀察的世界呢?
應該是文字,因為我對文字的掌控力比影像還好。文字是我的專業,一直有在練習,而攝影只是業餘的興趣。
P.04 讀者提問
我目前是時尚雜誌編輯,在客觀條件(編輯年資、工作人脈沒那麼充裕)沒那麼完美的前提下,想要當一位文字工作者;是否可以請你提供建議給我,關於經營社群、開發客源以及如何維持穩定的案源?
自我推薦很重要。在剛開始的時候,我會整理最能代表我的作品與文章,然後查詢各式各樣藝文的網站,即使對方沒有徵人或是徵稿,我依舊會寄電子郵件自薦我寫的文章,展現寫作的能力。那時候真的爭取到某些機會,所以蠻推薦用這個方式拓展機會的。
大家都知道,村上春樹對自己在寫作上的訓練是非常自律的。我有自己的部落格,也會發表創作的文章;請問你會訓練、規定自己每天應該產出固定的文字量,或是每週在社群上發表幾篇的文章嗎?
我自己沒有這方面的規定,但是我會規律地一直看書。選書、看書是很重要的,因為讀的內容會進到我的身體裡,然後經過轉化再產出,我很自律地維持閱讀的習慣。這次在美國還養成了一個新的習慣,每天早上我會寫十分鐘的字,不一定要寫什麼,當下想到什麼就寫什麼,是自由書寫的練習。心靈會變得較為敏感、接受器比較強,讓自己保持在一個整理思緒、保持寫作的狀態。
Abby提到身為編輯後,會知道如何挑選合作的作者;所以作者需要聚焦在某個領域上,增加與人合作的機會嗎?
我覺得一位作者怎麼向外界呈現自己是很重要的,因為現在創作者真的很多。以前在收到的履歷上,幾乎每個人都説喜歡旅行、美食、喜歡過質感生活。但是以編輯角度來說,看不出差異性,如果再加上作品的辨識度不高,合作的可能性就會降低。但是如果一位創作者的主題很明確,在專精的主題上寫得有趣、風格特別,寫出別人無法複製的內容,便容易耳目一新、脫穎而出。所以聚焦在某個領域、發展自己的風格、留意寫文章的語氣都很重要,當然忠於自己是最重要的。我觀察到,許多人的作品受到了網路影響,而缺少了原創性。而有些創作者,不但同時考慮到時事、流行度與話題熱度,同時又加入自己的觀點,這樣一來身為一位創作者的形象就會很鮮明。
之前習慣與家人一起旅行,不過一直很想獨自出國,但又覺得危險,始終跨不出那一步。該如何準備一個人的旅行呢?
事前先做功課,了解當地治安狀況、氣候等基本條件,只要做足準備應該都沒有問題。其實不管去哪裡旅行都會有危險,不過可以先選擇客觀統計上比較不危險的城市,同時在文化與語言上與台灣相近且容易溝通的地區。也可以試著週末時,在台灣兩天一夜的小旅行。
Abby的工作性質與時間很自由,可能一段時間工作、一段時間休息寫作,很令我嚮往。請問在這種生活模式下,經濟來源需要特別協調嗎?
我在媒體工作大約六年時間,存了蠻多錢的,我平常花費不多,最多就是買書,加上這兩年沒有旅行的支出,所以存了很多錢。平常維持存錢理財的習慣對自由工作者來說很重要,可以支持自己休息一陣子並且專注在想發展的事物上。
旅行的時候比較忙,要到處看,請問如何找到寫字紀錄的時間呢?
在旅行當下不會特意寫文章,但是有一本筆記本,紀錄沿途看到有趣的事物或是感想,但不會馬上轉寫成一篇文章。回到旅館或是旅行結束回到家,比較悠閒、比較放鬆的時後,才會擴寫成一篇文章。盡量不會在旅行的時候書寫,想先享受當下。
請問Abby除了寫字攝影,有其他的興趣嗎?
有,我有很多興趣。我最近很迷做菜,邀請朋友來家裡吃飯,很享受餵飽朋友的感覺。昨天本來想做一道奶油燉鮭魚,後來才發現沒有奶油,但是有豆漿,所以就試試看,結果還蠻成功的,十分得意。我也很喜歡聽音樂跳舞,之前曾經當過一小段時間的DJ。年輕一點的時候本來也想過專職當DJ,不過因為作息會與常人日夜顛倒,對身體不好,所以不了了之。
請問Abby旅行時有沒有一定會帶的東西,像是書籍之類的?
我一定會帶旅行的筆記本,是非常重要的,會在沿途上把感想寫下來,或是貼上收集到的貼紙。等我回到台灣,再回過頭瀏覽時可以完全感受旅行當下的感覺,讓我進入狀況,幫助撰寫相關的旅遊文章。
周圍的人,包括家人、朋友都不支持自己對未來的選擇方向,該如何調適自己的心態?
對我來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轉念,不要把不舒服的感覺看得太嚴重。當我們與家人的觀點不同時,心裡一定不舒服;比如會感受到的罪惡感,或是擔心、恐懼家人的反應,所有因素加在一起都是很沈重的氛圍。不過轉念思考,這代表自己在轉化、在進步,因為如果都順順的,表示過的是一樣的生活。當你面對家人或是週遭的人有不舒服的感覺時,不一定要做什麼事,雖然可能會有些沈重,但這是自然的,讓時間把這些糾結帶過去。也可以改變與家長溝通的方式,或是自己先做出成績之後再跟家人表態。我們無法控制他人對我們說的話或是行為反應,唯一可以控制的是我們應對的態度。面對情緒勒索,就只能調整心態,不要把他們說的話看得這麼嚴重。
感覺Abby蠻喜歡嘗試不同事物,請問你是怎麼調適自己跳出舒適圈呢?
我有著橫衝直撞的個性,我很喜歡跳出舒適圈時當下那股腎上腺素所能製造的興奮感。所以對我來說不是調適,而是刻意製造跳出舒適圈的機會,可以為生活帶來很多新鮮的刺激感。
趙又萱 Abby Chao:臉書 少女A、IG abby_chao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