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戶外、兩人生活以及和貓還有閱讀 - 阿泰與呆呆

影像來源:taitai.live.wild

還住在台灣的時候,我十分以都市女孩自豪。定居德國之後才慢慢喜歡上戶外的生活,甚至誇下海口只要有網路與一台電腦,住在阿爾卑斯山山腳下也是沒有問題的。開始追蹤呆呆與阿泰就是因為十分羨慕他們身為都市人所安排的自然生活。

採訪分成三個單元。透過戶外山林與兩人生活話題,讓我們近一步了解呆呆與阿泰的世界。在特別單元中,我們會聊貓、閱讀與攝影,並在採訪後開放讀者提問。以下文章為採訪錄音的文字整理稿,希望在直播採訪後,讀者可以透過閱讀感到豐沛的創作靈感。


01 山林戶外天地

呆呆,請你分享當年想走PCT的心境;面對失去家人的負面情緒以及提振士氣迎接PCT的挑戰,你如何平衡兩種極端的狀態呢?

呆呆:不知道大家是否都知道PCT是什麼,所以想請阿泰先簡單介紹PCT。

阿泰:PCT是Pacific Crest Trail的簡稱,中文名稱是太平洋屋脊步道,位在美國西岸,總長為2600英里,大約是4200-4300公里左右,約等於繞行台灣四圈的距離。假設每天走30公里,才有可能在五個月之內走完。為什麼要在五個月之內走完?因為這是條適合從春天走到秋天的步道。徒步者必須在十月之前,在北美還沒開始下大雪前走完。起終點的方向,南北向都可以,不過大部分的人都是從墨西哥與加州的邊境開始走到華盛頓州與加拿大的邊境,是條從國境到國境的路線。

呆呆:因為一本小說而看了一部電影⟪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進而認識PCT這條步道。和阿泰剛新婚搬到台中時,我的父親與弟弟在短時間內相繼過世。我以前排解情緒的方法是藉由工作逃避生活中的狀況,但在面對新的生活環境時,我發現自己沒有辦法像過往解決龐大的情緒問題。

我家鄉在花蓮,等把家裡後事處理完回到台中後,我常常請阿泰帶我去爬山,卻依舊無法從每趟行程中走出當時的情緒壓力。偶然想起了PCT這條步道。那時候阿泰還是上班族,我有天傳訊息給他,問:你知道美國最長的步道……

阿泰:不是。你是傳訊息問:簽證最長可以停留多久。那時候我就知道呆呆在想什麼了。

呆呆:那個星期阿泰就辭掉工作,兩人計畫去走這條步道。本來想帶著情緒與工作的問題上路,希望藉由走一條很長很長的路來思考,慢慢地把問題消磨掉。不過走上步道後,面對與台灣完全不同的氣候、體驗到前所未有的身心狀態,那時候最重要的事只剩下好好照顧自己。步道很長、每天要走的路程很多,在身體疲累的狀態下找到好的營地、餵飽自己、睡好覺就是最重要的事。根本沒有時間思考我帶上的任何問題。

路走得越長,久而久之就慢慢放下了,甚至本來的問題也都消失了。我才明白,出現狀況時只要好好生活、好好照顧自己,原本的問題好像也就沒那麼重要了。

我現在對出發前的情緒其實有點模糊,不過那時候的心態是逃避的。那時候想,只要出發踏上步道,事情應該就可以解決。所以出發前,只專注在把身心狀態準備好,把該做的功課做好。出發前剛好出版第一本書⟪山之道⟫,所以另外撥時間配合出版宣傳,完成之後就直接出國。

現在回想,那是個很特別的狀態。當初怎麼有辦法馬上切割情緒呢?可能是因為急著想要從這塊困住自己的地方離開,因此特別期待步道的行程;不管是在身體或心理,都喜望趕快抽離。

阿泰,請問當初你是否感受到呆呆悲傷負面的情緒呢?

我那時候沒有特別感受到到呆呆想掩飾她悲傷的情緒。但你現在問,回想起來確實還是有些蛛絲馬跡的。比如說,爬山行進間她就突然哭了起來。有時候悲傷的情緒不會馬上浮出表面,反而是過了一陣子、透過某些事情,才慢慢得以宣洩出來。我不認為悲傷一段時間之後就可以走出來、好好整頓自己,然後從此不再悲傷。悲傷往往會突然冒出來,但是掀起來的幅度與波動則會隨著時間慢慢降低。

呆呆:我覺得時間是最好的答案與方法。

阿泰,請你分享過去身處自然環境中體會過溫暖人情的故事

仔細回想,在自然環境中、在荒郊野外的地方,其實不大會有溫暖人情的故事,因為只有自己。通常是在離開步道後和人群接觸時,才會有故事發生。

以PCT這條步道上的經歷來說。那時候的生態是,每次上山短則三到五天,長的話則停留兩個星期左右,之後就需要下山休息與補給。有時候得搭便車到附近的小鎮或商店滿足洗澡或睡覺等需求。在搭便車的經驗中,我們真的遇過很多友善如同天使的人。在PCT上有個文化,稱這些人為步道天使Trail Angle,指的是以任何形式幫助走步道任務的人的友善之人。

在接近步道尾聲時,我們需要搭一段較長路程的便車,但那不是一個容易攔到車的地點,所以我們站在路邊詢問是否有人願意讓我們搭便車。一段時間後終於問到一對同樣正在旅行的夫妻。先生有點猶豫,轉頭詢問太太,然後才答應順路帶我們同行。因為怕尷尬,所以四個人在車上聊天。他們問我們從哪裡來、走了多久等問題。後來不知道什麼緣故聊到了搭便車當天其實是呆呆的生日,他們隨即祝福呆呆生日快樂。當天晚上我們四人在同一處營地扎營,那對夫妻約我們晚上一塊吃飯,雖然我們知道他們想幫拍呆呆慶生,但都沒有說破。之後,還把我們帶到比預期更遠的地點,直接送到登山口。

這件事讓我很感動,而且類似的事情其實很多。有很多人樂意提供幫助卻不求回報,讓我在往後如果有類似的機會,也想提供相同的幫助給需要的人。

在⟪步知道⟫這本書裡提到許多在PCT上有交集互動的人,現在是否還保持聯絡呢?

幾乎沒有與任何一位還有聯絡。PCT是人生歷經中為期五、六個月的一段奇怪插曲。在步道上,我都還是同一個自己,但卻好像過上了另一段人生。在那個人生中遇到的那些人,對他們來說同樣是經歷了一段奇妙的經歷。當回到真正的生活後,其實就沒有交集了,只擁有一個共同的回憶。雖然我沒當過兵,但感覺應該很類似當兵的經歷,退伍之後許多人不再保持聯絡,因為在生活中是沒有交集的,如果再相聚,卻又有聊不完的話題。

呆呆,你曾提過你們利用世界迷霧記錄走過的軌跡與探索過的世界,並且了解到就算努力踏遍許多地方,也只是這世界的百分之零點幾,因為世界大到超過我們可以理解的程度。有這樣的體會後,是讓你們更積極往外走、多看看這個世界,還是珍惜目前所擁有的呢?

阿泰:我先說明什麼是世界迷霧。這是一款手機應用軟體,用來紀錄軌跡、紀錄你在世界上走過軌跡所涵蓋的面積。地圖上是一整片霧,只要是走過的路徑就會把行經路線上的霧清除乾淨。軟體紀錄的方式是以面積計算而非距離。你或許覺得自己已經走過許多地方、認為自己等級很高,不過只要拿出比例,就可以知道曾經探索的範圍只有整個世界的百分之零點幾,甚至連0.1%都還不到。

呆呆:有點像是小時候玩的世界帝國的電玩遊戲。對我來說,珍惜當下或是向外探索是可以同時並存的。在現實生活的崗位上時,就好好把握當下。如果登山或出國旅遊,就好好體驗。藉這一個問題,我想把剛剛第一個提問做總結。

我們在2016年走PCT那趟行程,這段期間,不管是我們或是這個世界都經歷了許多變化。以我來說,那時候發生了自以為是人生中情況最糟糕的事件。在那個當下做的選擇,不管是把自己困在那個狀態,或是向外尋找出口與解決方法,多年後再回頭看,那些不好的事情終究都會過去,但我們卻能為自己開啟不同的可能性。

以前我就是困在台北做平面設計,日夜顛倒,常納悶這種日子什麼時候才能結束,很不喜歡當時的工作狀態,還有在那個狀態下生活的自己。卻又捨不得放下當時的條件,擔心自己如果不做設計就無法謀生。不過那或許就是我的一個轉機,不管是遇到阿泰或是走了PCT那趟行程,才讓我有機會走向現在的工作與生活。我不敢說現在是生命中最好的時刻,但我相信一切都會再往更好的方向推進,只要好好把握、享受當下,不要讓自己遺憾。

阿泰:世界迷霧帶給我的價值是:不要走重複的路。因為劃過新的路徑就可以提升等級,所以即使是每天回家的路,都想要走不同的路徑。透過這個軟體看了不少沒有看過的風景。多浪費一點時間、多花一油錢,都是值得的。

呆呆:這有點類似走PCT或是在台灣走國家綠道。以國家綠道樟之細路來舉例,大家平常南北往來時可能習慣走快速道路或高速公路。樟之細路沿著臺三線,走在樟之細路上時,往一邊看可以看到高速公路的高架橋,但是當我們走在高架橋上時,都不知道在這片樹林後方的樟之細路上,竟然有這麼多漂亮的小鎮甚至是小山小河。就像阿泰剛剛說的,即使是上下班同樣的路線,只要繞個路或不要搭乘交通工具,也可以用雙腳重新認識你以為熟悉的生活,都是好事。

阿泰,與一般旅遊紀錄書籍相較起來,⟪步知道⟫與⟪折返⟫這兩本書有大量的文字記載;你如何記錄路途中的感想點滴,是每天在旅途中寫日記,還是有獨特的紀錄方法?

其實很簡單,就是用照片來回憶。除此之外,我也會做簡單的筆記,可能一天就寫一、二十個字,紀錄遇到的人、發生事件的大要、吃的食物,因為在旅途中我沒有力氣再寫更多的字。那時候也會在臉書分享當天的小事件,加上我的記性還不錯,透過拼湊這些細節都可以對旅程產生鑿痕,擷取我想傳遞的故事。

阿泰,請問你會為了寫書而在旅途中放大感官來觀察細節,還是因為個性使然這些細節自動就會入你的眼?

走路的時候其實沒有多餘的力氣放大感官。在徒步的旅程中我會紀錄與會留下深刻印象的本來就是感興趣的細節,不會刻意花心思在沒有興趣的事物上。有時候呆呆會跟我說:誒,你看看!這裡的風景很美、很漂亮,你要不要拍?我就會說:你自己有相機可以拍呀!因為當下觸動她的景物並沒有觸動到我。不過我通常還是會拍啦!因為互相提醒沒有注意到的事物,也是很好的。


02 兩人生活

呆呆,當初在Fuji Rock認識阿泰時,你對他好像不是一見鍾情,不過在一段時間近一步認識阿泰後,他的哪個特質讓你特別欣賞呢?

阿泰:我需要迴避嗎?

呆呆:我們雖然在Fuji Rock認識,但當時只是點頭之交,我甚至把阿泰和其他團員搞混了。回到台灣在機場的時候,阿泰的山友以及我認識的山友剛好都安排了之後要到南湖大山爬山,兩邊人馬計畫湊團節省車資約定一起出發;才製造了我們後續聯絡與閒聊的機會。

如果要講阿泰開始讓我感興趣的點,那就是我發現他竟然擁有我過去當平面設計師時設計的CD、音樂雜誌與刊物作品。其中很多是連我自己都沒有保留、而遠在彰化的他竟然擁有的。這種感覺很微妙。

加上我們喜歡的事物很類同,除了登山之外,音樂與其他各方面都有某個程度的重疊,好像看見了一個男版的自己。兩人很類似、但又有相異處,有一直被點亮燈泡的感覺,所以才有進一步認識的想法。

在社群上,你們的生活與工作看來順心圓滿、令人羨慕,不過我相信在你們的生活中絕對有辛苦、旁人無法理解的面向,可以請你們分享具有挑戰、需要妥協的部分嗎?

阿泰:工作與興趣的結合是很多人的理想,當兩者真的結合在一起,身為一個自由工作者擁有很多自由時間來調配時,卻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會面臨不同的困境與挑戰。也只有親身經歷這些事,才有辦法理解。

舉個例子,大部分人的生活都可以好好隱藏起來,只顯露想表現的部分就可以,但我們的工作性質需要分享我們的生活。剛開始其實沒有察覺到這件事所帶來的影響,也很樂意去做,但是當我們分享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便開始思考:誒,這樣子好嗎?讀者有需要看到這麼多我們的生活嗎?或許我們沒有那麼重要、說的話也沒那麼有份量,不需要一直把生活攤在大家面前。後來我們決定把這兩件事分開來。假如一趟行程是我們私下規劃的,就把它當成度假,不需要把工作的心思放到旅程中,好好享受正在做的事情就好。把兩者切割開來是比較健康的狀態。

不過如果將工作面與生活面切割開來,是否會有商品不夠生活化的情況出現呢?

阿泰:沒有這樣的問題,因為我們合作推薦的商品本來就是生活中會使用的,所以不會有影響。

呆呆:其實有工作邀約的時候,我們兩人會針對各個面量深入討論。第一,如果很幸運,邀約的對象本來就是我們會用的,最後成品的呈現就會很自然,因為就是我們會使用的真實狀態。如果是從來沒有接觸過的品牌邀請,我們會先問自己,如果不是因為工作而接觸的話,這個產品與品牌是我們會選擇的嗎?我們會篩選掉在生活中不會使用接觸的商品。所以在接下工作任務後,就可以很快將商品融入或契合到生活中,同時也會要求品牌給我們足夠的時間來累積使用經驗。所以對我們來說是記錄使用的過程,分享體驗,這樣就不是絕對的工作狀態了。

唯獨不一樣的是,為了將產品帶入行程中,拍照的時候就必須把產品當成拍攝的對象,不像平常單純的行程只是拍下眼前的風景或情境。而壓力是來自於如何將產品融入喜歡的場景中,是必須多加考慮的。剛開始的時候的確會有壓力,為了對得起自己、品牌以及相信我們的讀者,這是壓力的存在。

呆呆,你和阿泰兩人長時間在一起、共同進出生活與工作,如何在這種模式中找到自己獨處的時光,這份獨處的時光對你來說有什麼意義呢?

其實和我單獨生活最久的是前一隻剛過世的貓;真正有血緣的家人都沒能像那隻貓跟我在一起那麼久。再來就是阿泰了。除此之外的時間,我都是在台北獨居的。

兩人剛開始在一起生活時的確有些壓力。我是夜型人,過去的工作模式讓我在晚上的時後思緒比較清楚、創意也比較豐富。而阿泰以前是上班族,所以他是晨型人,過著有規律、早睡早起的生活。我們各自有不同的生理時鐘時間,這不是刻意去營造而是本來就有各自喜歡的時段,我們會利用這段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

阿泰,不管在工作或生活中,呆呆的哪個特質是身為另一半的你引以為傲的?

呆呆不是個喜歡和別人打交道的人,她比較善於跟自己相處。不過當我們開始一起工作時,呆呆可能認為我說話比較不得體,因此決定由她來擔任對外溝通的角色,可以處理得比較圓融,但她就必須花很多時間和外面的人溝通交流。雖然偶爾還是有令她覺得崩潰的時候,但她都會堅持把事情處理好。

呆呆:我自己接案做平面設計幾年時間,累積了些經驗,雖然不喜歡這樣子的工作內容,不過已經習慣了。即使現在工作類型不同,但過去有足夠的工作經歷與能力來應對。剛開始擔任對外溝通角色的時候,我覺得可以用更新穎的手法來改變過去傳統戶外產業習慣的行銷方法,於是把以前接觸娛樂與廣告的經驗帶到戶外產業中,試圖找到創新的手法。

在剛開始的時候,戶外產業裡像我們這樣性質的角色並不多,我們也比同時期的同業更早開始記錄,像是PCT行程或其他的旅程經驗。剛好阿泰以前也是做廣告與平面設計,所以兩人都有行銷的工作經驗。

我覺得如果兩個人要一起工作,把工作內容劃分清楚會走得比較遠,也不容易吵架。當然也會有意見不同的時候,但因為彼此負責的範疇很明確,所以即使溝通吵架,都可以迅速找到正確的方向完成工作。好好解決問題才是長遠走下去的方式。


03 特別單元:貓生活、閱讀與攝影

阿泰,你曾經歷過家中老貓去世卻無法陪伴在側的惋惜,後來在讀了百年孤寂這本書之後有了不同想法,認為「家裡有成員過世,家才能成為真正的家」;請你分享這份理解與感受?

我在大學時先讀了百年孤寂這本書,而貓咪是在兩年前過世,時序上是不同的。百年孤寂的內容架構很龐大,描述橫跨了三個世代波恩地亞家族的故事。在這部小說中我讀到最多的訊息是關於死亡;馬奎斯所描寫的每一段死亡都很美。那時候我甚至想,如果哪一天可以死在馬奎斯筆下應該是很幸福的事。百年孤寂家族的故事中有幾個世代的人出生死亡,我覺得在一個家庭裡有這樣的循環、有生命起落的時候才能稱為一個家,否則這個空間就只是一個過夜的地方。

我高中畢業之後就到台北念書,緊接著開始工作,那段時間都是在外租屋。住在外面的時候我沒有說過「我要回家」,都只是說要回去住的地方。如果說回家,那就是回彰化老家。和呆呆搬到台中來之後,我就會說這是我們的家,因為有歸屬感與認同感,雖然不見得有生命的起落,但是因為生命的起落而加深了對這個家的認同。

呆呆,在家裡的四隻貓裡,歐比、妹妹、洋洋、古古,你會偏心多愛哪一隻嗎?為什麼呢?

呆呆:前兩天我問阿泰一個問題,如果我們要跟這四隻貓交換身份的話,他會想跟哪隻貓換。阿泰說他都不要。他覺得我很奇怪,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

阿泰:我認真嚴肅地想過這個問題,我要變成一隻貓嗎?雖然我很羨慕貓,不用工作就可以整天吃喝玩樂、好吃懶做,很幸福。但如果思考要變成其中一隻貓的時候,就會有很多的問題。比如說,我還保有自己作為人的意識、是用人的靈魂進入貓的身體而已嗎?還是只單純地變成一隻貓。如果只單純當一隻貓,那其中任何一隻都可以。不過如果以阿泰的身份進入一隻貓的身體裡,那就有很多問題得思考。比如説,是不是每天都要吃一樣的食物,類似這樣的問題。

呆呆:我自己想要當洋洋。洋洋是一隻白虎斑。將幾隻不同的白虎斑貓放在一起的時候其實不容易辨識,因為白虎斑是種普通長相沒有特性的貓種,俗稱菜短,菜市場短毛貓。不過我都說洋洋是中等美女,在一群貓裡頭,要看第二眼的時候才會發現到洋洋其實還蠻美的。洋洋對我來說是一隻很耐看的貓咪。

另外洋洋的個性也很奇特。牠長相普通、不太容易被注意到,個性很低調、存在感很低,很怕與人對上眼。如果對上眼就會尷尬地、默默地離開,希望旁人不要注意到牠。但洋洋是隻很聰明的貓,不僅身手矯健,彈跳也很好,家裡難觸及的地方都是洋洋第一個挑戰成功的。總而言之,牠很聰明也願意多嘗試。如果要當貓,我就是要當洋洋,可以做自己。

但如果說偏心哪一隻貓的話,那我的確是偏心家裡的三花貓妹妹,純粹是因為我是三花貓控,沒有其他特殊的原因。

阿泰,你看書會貼不同顏色的標籤,在撰寫的文章中也常分享閱讀書籍的摘要內容,可以請你分享閱讀的習慣與喜好?目前手上正在看哪些書呢?

我的閱讀量不大,一年可能只讀幾十本,真正讀很多書的人一年可以讀上百本的書。我特別喜歡看科普歷史資訊型主題,閱讀後會有一種「喔,原來如此」的感覺。

我閱讀吸收的速度不快,也不是過目不忘的人,因此需要加強記憶的方法。書本裡的資訊不像網路上的文章可以截取一段做成書籤,所以會用標籤記下來協助自己、提醒自己,當成自己的資料庫。顏色沒有差別,一個顏色用完了就用另一個顏色。

目前正在讀⟪我,為什麼會這樣⟫,是本科普書。大腦、基因與腸道裡的細菌會左右人的行為與情緒想法。為什麼有些人喜歡冒險、有些人不喜歡,是某個基因的問題;為什麼有些人喝酒或嗑藥會上癮但有些人不會,也是基因問題;為什麼我們會難過、沮喪、憂鬱,基因雖然也佔了部分原因,但卻可能和我們腸道的細菌有關係,我覺得這很有趣。因此如果把腸道顧好,很多事情都可能因此贏刃而解了。

你們出門時會各自帶一台相機,兩人會事前討論分別負責拍攝的主題,還是各自拍照然後再匯整呢?

呆呆:如果因為工作需求,那就會刻意分配兩人負責拍攝的內容。但如果只是簡單的行程或是工作內容比較隨性、不是那麼功能性的,不需要介紹商品,那麼想拍或是不想拍照都以自己決定,不會預設。往往同樣的行程,兩人各自拍下的構圖都不同。

阿泰,你有沒有察覺到呆呆是否有特別喜歡拍攝的主題或內容呢?

先說明我們出門拍照的細節流程。一人一台相機,呆呆使用35mm定焦鏡頭,我用24-70mm或是24-105mm變焦鏡頭,兩人捕捉的畫面因為焦段就有所不同。各走各的、也各拍各的,我們很少會叫對方拍什麼,不過偶爾會互相提醒對方沒有注意到的事物。有時候有些畫面用定焦鏡頭無法捕捉,那呆呆就會叫我拍下來。

拍完照片回到家裡,呆呆就不會再去看那些照片了,由我負責整理歸檔,我常常開玩笑說自己是呆呆的攝影助理。呆呆常會拍一些看起來不像是風景的畫面,挑片的時候我就很納悶,問她有沒有看過自己拍的景象。我們取景的地方是相同的,但呆呆會把一個場景當成一幅畫、一個畫面,因此她拍的不是單純的風景,而是整體的構圖;那其實是我偶爾會忽略的細節。

以工作的角度來說,有時候拍照得事先設想照片呈現在社群平台的方式,這是已經植入到我血液裡的視角與態度。但是呆呆就不會被這個考量所束縛,雖然可能和她近視卻不戴眼鏡有關係,但反正她就是把想拍的畫面都拍下來。

初訪時聽你們提及正在準備第四本書,可以請你們分享關於這本書的主題與摘要?

阿泰:第四本書還是與戶外主題有關,因為這是我感興趣、可以發揮的內容。這本書至今歷經的過程很漫長,大約兩、三年前已經有想法,不過因為疫情期間的時間感很模糊,感覺就更久了。本來打算在寫完⟪折返⟫後就不再寫書,因為寫書真得很痛苦,但是呆呆很積極鼓勵我繼續寫書。

呆呆:我鼓勵他繼續寫是因為我認為經歷痛苦才有辦法淬煉出某些特別的事物。我覺得自工作以來,我們可以用文字或照片紀錄並且出版是很值得的,如果創作又受到喜愛,那就更感到幸福。

我以前很討厭拍照、也不喜歡被拍,可是做了這份工作後,我得示範穿搭、裝備與使用,甚至有一段時間認為替彼此拍攝清楚的肖像來介紹產品是理所當然的。我們近期則慢慢減少這種拍攝手法與構圖,只以風景為主、小比例人物為輔的構圖法呈現,希望可以拉回接近自己理念的狀態。

但另一方面又覺得可惜。我們去過很多地方,雖然那份經歷會清楚地烙印在腦海裡,但只因為當時不喜歡拍照或是被拍攝,而錯失了紀錄的機會。因為有時候臉書回顧的功能常常讓我覺得還好當初有用文字或照片紀錄當時的情況,才能讓我們在事後回憶。

因此我覺得如果可以透過出版的形式紀錄經驗、心情的轉換或是實際上行程的紀實,那麼便值得經歷痛苦的書寫過程來完成。這是我做不到的,但阿泰有能力,出版社也願意支持,所以我就會鼓勵他去做。

可以提供關於這本書的三個關鍵字嗎?

阿泰:目前沒有辦法,因為我連書名或大綱都還沒有構思。本來與出版社有設定出版內容與大約出版的日期,但是我後來又推翻了,所以不是想隱瞞,而是沒有辦法提供關鍵字。

呆呆:其實在開始的時候已經先和編輯討論,可是阿泰很掙扎,所以又再度修正方向,中間也調整過兩三次,但是目前都還沒有定論。


04 讀者提問

我自己喜歡拍照,也喜歡參與戶外大自然的活動。看到你們在IG上分享的照片,常常可以引發我內心裡興奮的心情。想請問你們平常如何取得拍照、分享影像與排版的靈感?

阿泰:我不是謙虛,但拍照拍得越久越多,越不覺得自己拍得好。尤其在看過其他人的作品後,我常常問自己是否也辦得到。以技術方面來說,我不知道要如何拍出別人拍下的那種大景的畫面。我同時思考自己拍照的特色以及可以透過照片呈現的價值是什麼?這偶爾會讓我感到挫折。既然如此,那就發揮擅長的部分就好,不需要去拍我覺得厲害但做不到的畫面。

就像有很多那種國際級的風景照片,一但放上社群平台就可以瞬間得到很多人的喜愛。不過那不是我感興趣的主題,我比較想捕捉的是更真實、更生活化的影像,看照片的當下可能不覺得特殊,不過如果再看兩眼,就會發現好像有些有趣的細節在其中。這是我想做到的,不過我還在琢磨。

另一方面,大自然的風景是不會與拍照者互動的,我們可以預期大自然風景的模樣,因此最後還是會回歸到拍人、拍生活層面的事物。我和呆呆常常在爬山的時候拍了很多大景照片,不會事後卻沒有分享的動力,因為任何人來拍這些風景都可以做出一樣的效果,或許有些人可以做得更好,在拍攝或後製技巧上更高超;但那不是我們想傳遞的。

這也是我們喜歡走古道與長距離步道時,可以走進地方小鎮與人互動最主要的原因。可以看到風景以外的人文事物,是我們更想要傳遞的畫面。

呆呆:以社群立場來說,從網路上可以容易就看出某種模式的構圖可以得到大眾的喜愛,就是所謂的流量密碼。好比只要放上漂亮的嘉明湖風景照,湖面反射出漂亮的天空雲朵,可以馬上得到很多讚。但是站在我們的角度,是否使用流量密碼就是我們的選擇。要分享自己真正喜歡的,還是其他人喜歡的。如果分享貓或是香菇的照片,讚數會很少,但這是我們喜歡的。除了在工作上希望可以掌握流量,我們也希望在社群上分享真正喜歡的事物。

我們兩人都是學設計相關領域,看了許多大師的作品,也參考很多所謂流量密碼照片的構圖模式。建議可以先從模仿開始,然後慢慢從中找到喜歡的主題與手法,多拍就可以找到擅長的類型與表現方式。

請問你們未來的徒步計畫,會走長途嗎?下一個地方會是紐西蘭南島嗎?

阿泰:其實我們在2020年三月那個春天,預計花一個月時間到紐西蘭南北島公路旅行與健行。但那個時候全世界都發生了一樣的事情,所以班機取消無法出發,直到現在計畫都還擱置著。紐西蘭還是會去,但會重新規劃。

近期長距離徒步計畫是在九月底到北印走的步道:喀什米爾七大湖健行。PCT結束後我們很少走長距離步道,一方面是因為擔心家裡的貓,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已經走過那麼長的步道了,如果再挑戰更長或是等長距離,可能只是在心態上想要追求一樣的事物。不如等到需要走的時候再走,而不是因為可以走而走。其實我們還有許多感興趣的計畫,但礙於現在有四隻貓,會放不下對他們的掛念。

請問你們如何找到自己喜歡的事,並將工作與喜歡的事結合?

呆呆:剛剛花了一點時間討論生命的議題,以那個議題為前提,我為自己設定了一個目標,以每個十年為一個階段,希望自己不要終其一生只忙碌於事業或是工作。不過也不會刻意規劃另一個十年要做什麼,而是在這一個階段慢慢探索下一個階段的方向。這是對自己的期許,也是一種生命的探索,希望在有限的生命裡可以嘗試更多不同的事。不需要證明自己是某個領域的佼佼者或是站上什麼樣的高度,而是期許自己努力把事情做到某個程度,用自己的方式與想法呈現出不同的風格。所以工作與興趣的結合就不會只有一個標準答案,因為現階段與下個階段的答案會不同。我現在還不清楚下個階段的目標,還需要再試試看一段時間之後答案才會比較明朗。不過其實我沒有刻意將工作與興趣結合,只是剛好合在一起,所以我很開心可以用這種方式來使用我的生命。

阿泰早期已經開始寫部落格,那是工作與興趣結合的起點嗎?

對,可以說是起點沒錯。開始寫部落格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我一直都是個資訊的截取者,使用別人提供的資源,我想自己應該也可以成為分享資訊的提供者,這就是我開始寫部落格的初衷。後來慢慢寫出興趣,沒想到也累積成了一個資料庫。

承接上一個問題,如何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有時候可能不是找,而是在嘗試各種事物之後自然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大多時候,我們嘗試的面向與生長的環境有很大的關係,所以我很感謝小時候父親提供我看書的機會與環境,讓我沒有過於沈溺在遊戲中。我上頭有兩個姊姊,我是老么,兩個姊姊可以一起玩,所以我自己玩,加上身旁沒有太多朋友,所以大部分時間都在看書。後來接觸音樂、喜歡電影,都是很自然的事。

接觸的事物多了就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用刻意尋找。但如果在某個階段發現自己好像沒有特別喜歡的事物主題時,那就是勇敢踏出下一步嘗試的機會。如果你自認對任何事物都興致缺缺、不感興趣,雖然有些人還是可以在這樣的生活中自得其樂,但如果你因此感到憂鬱不快樂,那就是時候做一些改變,給自己製造衝擊的機會。


請問阿泰與呆呆是否有想要補充的話當成結尾呢?

呆呆:阿泰今天問了我一個問題,為什麼願意接受這場採訪的邀請。凡寧在社群上分享我們的書、表達了對我們的喜愛,所以收到採訪的邀約時,我們也想反饋,並且希望進一步認識凡寧是個怎麼樣的人。我覺得這類型的訪問或分享機會是很療癒的,好像有一種魔力,會在不自覺中把事情說出來。透過這樣的分享可以引導我們說出、整理出沒有思考過的事情,透過彼此的互動產生新的想法。對我們來說這場訪問不是工作,反而是因為工作為我們帶來這個機會而和喜歡的人事物結合,是很棒的化學作用。


阿泰、呆呆 IG:taitai.live.wild


採訪後記:

寄出採訪邀約前其實有點擔心會遭到拒絕,沒想到第一時間收到呆呆正面的回應,真的很開心。身為阿泰與呆呆兩人的讀者與粉絲,私心想提問的問題真得很多。比如,阿泰的文筆很深很沉,雖然內斂卻又容易讀懂、豪不賣弄,於是更加好奇他是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才能培養出如此般寫文章的思路。好比,呆呆是個帥氣的女子,好想多了解她的品味喜好、個性與其他生活的點滴。透過採訪,實際與他們兩人對話後,更加體會他們謙虛接地的大氣態度與生活邏輯。也理解多接近大自然時,我們的心胸會更開闊。

Next
Next

由藝術延伸而出的美感彩妝世界 - 彩妝師李孟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