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早餐外食拍攝特輯

 
 

十一月的電子月刊,分享在兩家不同咖啡館用早餐的拍攝內容。因為咖啡館的設計陳列、光源、人潮等因素,拍攝時面臨不同挑戰。雖然你會到訪的咖啡館與我到訪的不同,不過作為因應現場狀況的解決方法都是通用的,希望也能替你的下一趟外食之行帶來拍攝的靈感。


Aran

Theatinerstraße 12, 80333 München

位在慕尼黑老城區的Aran提供以歐式麵包製成的開放式三明治,很多年前去過一次,對美味的三明治還有印象,決定再次前往。

如果有拍照企圖,到訪餐廳或咖啡館前,我一定會上網查詢店家的基本資訊。如上方或左側圖示,店家的營業時間、熱門時段、訪客平均停留時間,以及其他客人在相同地點拍攝並上傳的照片是留意的重點。

熱門時段的平均數據可以讓我避開人多時間,才有餘裕放心慢慢拍照,也不會影響其他食客。

如果這家咖啡館或是餐廳是我從未去過的,那麼事先參考其他訪客拍攝的照片可以提供更多場域的相關資訊與畫面,比如店家室內空間配色、燈光明亮度與色溫、座位安排,還有最重要的食物設計與擺盤方式,以及其他人怎麼拍食物的手法。

事先了解、掌握細節,可決定攜帶的器材與焦段。如果是可以事先訂位的店家,我會盡量預約有自然光或方便拍照的桌位。

Aran在中午用餐時段因爲此地段的上班族與觀光客多,所以比較擠。既然決定拍照,那我一定挑人最少的時候前往。依照熱門時段查詢,星期三早上九點開始營業是最佳(拍照)時機。

空間與拍攝條件分析

  1. Aran位在商業徒步區,門面窄、室內空間狹長。只有門面處的門與落地窗可進自然光,室內前半段稍微明亮,後半段昏暗。室內樓高較高,照明設計有頂燈(直接從天花板往下打光,打在空間裡)與間接光(燈光往天花板照,讓光暈散漫在空間裡),是色溫偏高的橘黃色燈光。

  2. 配合狹長形空間與高峰時段流動人潮,室內提供兩大長桌,但沒有座椅,只有靠牆那面設計有可倚靠的扶手。店門外在落地窗旁有一張圓桌、兩張椅子,另外在人行步道中央設有戶外大桌席、有桌椅,桌位上方有遮陽傘。

  3. 因店面寬度窄,因此吧台相對也短小,加上當天現場工作人員只有兩位,點餐備餐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吧台前同時間有好多位等待的客人。

應對做法與拍法

  1. 當室內有溫暖黃光,拍攝食物時我會盡量往有自然光的座位或區域靠近。因此當我九點準時到,拿到點好的餐飲時,店裡頭還沒有其他用餐客人,馬上先在室內最靠近落地窗的長桌上拍照。利用白牆當作背景,把店家準備的花當成配件點綴,拍下開動前的食物照片,如上圖左。

  2. 主要座位與拍攝場景我以店門外在落地窗旁的那張圓桌為主(隨後會有附圖可見桌位景況)。九點一到咖啡館,先請同行的另一半坐下(佔位),然後我入內點餐。因為是特地為了生活與飲食攝影學電子月刊而來此拍攝,因此我點的是「想拍的」而非「想吃的」。考慮了麵包抹醬的顏色、上頭點綴的食材樣貌是否上相、是否有挑戰等細節。

  3. 通常如果有機會的話,我也會以吧台作為場景拍攝,比如工作人員的姿態神情與工作流程,陳列在吧台的蛋糕食物或其他有趣的細節。不過這家咖啡館的吧台窄短,等待點餐、結帳與領餐的人真的很多。所以我決定不打擾工作人員不詢問是否可以拍照。等我點好餐結帳時,才利用短暫空檔拍下在櫥櫃裡的可頌。不過這張照片對我來說沒有什麼特別意義,就是一張普通的巧克力可頌的照片(如上圖右),無法顯出特殊性,是一張不管在哪都可以被拍下的食物大頭照。只以這張照片說明當下情況與我的分析,但這種類型的食物大頭照在社群上分享的機率是很低的。

退一步拍攝

拍攝上一張室內靠近自然光桌位的照片時靠得比較近,因為直覺想用比較高的45度角來拍開放式三明治上頭的食材細節。

拍完後稍微退一步,用比較低、接近平視的角度拍攝另一張照片,構圖時納入牆上張貼的海報。

相較於第一張高角度的照片,這張構圖有兩個略優的細節:

一:構圖中有比較多的空間感,增加瀏覽影像的舒適度。

二:後方海報中的藍色(冷色調)可以用來平衡畫面中較多比例的橘黃色(暖色調),同樣增加瀏覽影像時的舒服感受。

⇧ 以上在咖啡館室內所有拍攝的照片都是以iPhone 12 Pro Max紀錄。在室內昏暗、自然光比例較低的環境中拍攝時,我幾乎都只會用手機拍,不僅方便快速,在現場人多的情況下也不會造成打擾。前提是用內建或第三方攝影軟體以RAW檔拍,可以拉高後製的寬容度與細緻度。


測試

我請另一半以直覺拍照,如果是他,他會怎麼拍。以接近俯拍的高角度拍攝是很多人的直覺式拍法,如果是我可能也會有同樣的做法。拍了之後從上方右圖有兩個顯而易見的缺點:

  1. 攝影者的身體會在桌面上造成影子。所以如果在這個桌位想用俯角拍,得留意進光方向與自己站的位置。進光方向、拍攝角度與拍攝者位置是所有情況中都得留意的關鍵,光線好影像才會好。

  2. 店家擺開放式三明治的盤子是一塊平整的白瓷盤,麵包也是扁平狀,而且白瓷盤是比例較長的長方形,因此用俯拍拍攝,畫面看來沒有層次,加上使用手機主鏡頭26mm焦段,拉長了玻璃杯與白瓷盤的形狀(變形)。所以後製時,我將另一半拍攝的成像等比例裁切,將白瓷盤的邊角裁掉,減少畫面上過度扁平的視覺感。

不過整體來看,這張手機拍的俯拍照片對我來說是一張「沒那麼成功」的照片,不僅無法法呈現食物特色,也不能表達這份餐飲好吃的模樣。所以得測試另一種拍法。

⇧ iPhone 12 Pro Max 26mm

從上述測試影像判斷,這份餐點可能不適合以俯拍拍攝,所以換我用手機以45度角、切換成較長焦段65mm拍。上方右圖果然好多了,增加了開放式麵包與白瓷盤的層次與立體度。而且相較於俯拍時單調的桌面,用45度角拍時,桌上食物反射在後方落地窗玻璃的倒影豐富了畫面的趣味性,是我更喜歡的角度拍法。所以決定正式開拍,大多都會用45度上下的角度構圖。

⇧ Fujifilm X-T3 60mm

如果有機會多拍多嘗試,我都會試試看,手機俯拍效果沒那麼好,那麼用相機試試看。用手機俯拍時使用主鏡頭26mm焦段,換成相機時以60mm焦段拍攝,希望適度降低過於廣角拍攝造成器物變形的情況。雖然用相機拍時改善了變形的情況,上方右圖畫面看來紮實許多,不過麵包與瓷盤在俯拍下還是沒有層次,扁扁的,更加確定了以45度角拍攝的判斷。


正式拍攝

此行攜帶的相機為Fujifilm X-T3,拍攝這次內容時使用的焦段為90-120mm之間,依照拍攝角度與距離調整。

曝光設定值:

f8.0、1/125、ISO 800

綜合所有觀察,我以45度角拍攝這份開放式三明治,並且加入人物,增加層次同時試圖轉移元素過於扁平的視覺感。上方左圖以低45度角、上方右圖以較高45度角拍攝,影像所呈現的氛圍略有不同如果真要比較,我更偏好以較高45度角拍開放式三明治,才有機會看到上方的食材。

在光圈值設定上,我喜歡以較小光圈拍,增加對焦平面的深度,盡量讓整份三明治與人物的動作都清楚。如果喜歡以大光圈拍,建議不要大於f5.6,並且精準對焦,可對焦於開方式三明治的主角「蕃茄」上,或是對焦在刀叉切在麵包上的交接處,這樣畫面的前後層次會更優美。

近年拍攝食物時有個小龜毛的自我要求,那就是不拍「用牙齒咬過」的食物斷面。所以上方左圖是我可能會拍攝並且分享的進食動作,而上方右圖咬過留有齒痕的是我不會拍攝也不會分享的照片。對我來說,露出齒痕其實降低了美味的效果,感覺沒那麼可口了。如果真的要拍斷面,我會用手或刀叉撕出不規則狀的斷痕,呈現出斷面隨機不那麼工整卻沒有齒痕的影像。小小的對食物攝影的想法,與你分享。


Trachtenvogl

Reichenbachstraße 47, 80469 München

Trachtenvogl是我很喜歡的一家咖啡館,更是在慕尼黑受到歡迎的早午餐店,生意非常好、一開門營業馬上滿座。在拜訪前為了擬定戰略著實讓我傷了腦筋,到底哪個時段造訪對拍照最有利?

憑過往經驗判斷都是早上一開門最好。但我查看網路上的熱門時段,Trachtenvogl就連早上開門營業時人潮都很多,只有星期四、星期五早上人潮較少,那麼就星期五前往,拍完照順便犒賞自己一頓週末前的美味早餐吧!

咖啡館早上九點開始營業,不過因為地鐵班次緣故,我九點五分才抵達,進門時大廳區已經坐了兩個人(我晚了嗎?)。工作人員領我入座,看他神情我應該無法自己挑選座位。

他給了我靠近窗戶但不在窗戶邊的小單人桌位。雖然桌子真的很小,但這個桌位好,靠窗自然光充足方便拍照,所以欣然接受,就不問是否可以換位,不希望增加工作人員的麻煩,或許會更有利於拍攝(不要當一個麻煩讓人討厭的客人)。

我才坐下,正要點餐,其他工作人員已陸續帶了兩、三桌客人入座,那時才九點八分,室內桌位已經三成滿。我得快一點,讓餐點先送上桌,才有拍照的空間與餘裕,否則等人一多,困難度可能會增加。

圖左:咖啡館大廳入門左側另一個單人座位。拍攝焦段:75mm;曝光設定:f5.6、1/125、ISO 4000

圖右:從我的座位往左看的區位。拍攝焦段:40mm;曝光設定:f8.0、1/125、ISO 6400

拍攝咖啡館的空間影像是我非常享受的主題,甚至比拍食物還要喜歡。工作人員帶位時,我詢問是否可以拍室內空間的影像。他問我影像的用途,我回答個人興趣並會上傳到自己的社群。他回覆可以但不要拍到工作人員的面孔即可。

即使發問有可能會遭到拒絕,但總比偷拍好,一但得到允許,只要遵守彼此尊重的原則,反而可以大方施展身手拍照,不用畏畏縮縮的。這是我外拍的邏輯。

圖左的照片是我點完餐趁人潮還不多時拍的照片,所以曝光設定還蠻合理的。圖右的照片是在拍完食物後正在吃,好不容易等到照片裡這桌的客人離開,工作人員也收拾好桌面,我馬上拿了相機拍,補齊空間影相。匆忙間忘了將光圈調大(因為上一張照片拍攝光圈值為f8.0),因此ISO值才會因應條得那麼高。不然的話,用f5.6 拍,ISO值應該4000就夠了。

通常我造訪公共空間、有拍攝目的或需求時,盡量挑人少的時段。不過我想比較上方這兩張照片在空間裡出現人物的視覺感染度。

圖左:拍攝焦段:50mm;曝光設定:f5.6、1/125、ISO 2000

圖右:iPhone 12 Pro Max 26mm

上方左圖是我到咖啡館點完餐後,趁這一區還沒有其他客人時趕緊拍下的。我很喜歡大廳窗台前的這個位置,因此很開心有機會拍下空景。如果想在社群發文介紹這家咖啡館,會是很好用的一張照片。

上方右圖是用完早餐離開前看到美麗的光影用手機拍下的。畫面中在吧檯前的兩位工作人員的臉孔都沒有清楚呈現,一個為逆光、一個為背影,另外兩位在窗台前座位的客人也都為逆光側臉拍攝,我判斷沒有曝露過多個人五官資訊,所以才按下快門。

比較兩張影像,空景雖美,但是我更喜歡有人物在場域裡的照片,更生活化,也可以透過人體工學加強空間感,表達出愉悅的進食氛圍。

圖左:iPhone 12 Pro Max 26mm

圖右:拍攝焦段:50mm;曝光設定:f5.6、1/125、ISO 2000

點餐之後等待送上食物前,趁還沒有其他客人時我先觀察等一下要怎麼拍。圖左是從我的單人桌位上坐著時用手機拍攝的影像,圖右是我站起來用相機拍攝的。前幾期電子月刊提過,拍攝室內空間影像時,如果自然光充足,我一定會用相機拍照,因為將來使用或販售照片的寬容度較高。不過如果自然光有限,那麼會退而求其次以手機拍、用RAW檔紀錄,增加後製的細緻度。

從兩張成像可以看到,其實影像的精緻度差異不大。如果你是手機攝影者,請放寬心用手機拍,攝影器材不會有太多影響。

當我的餐點送到時,除了上方照片裡靠窗角落這個桌位還沒有客人外,其餘室內幾乎都客滿了,這時開始營業才不到二十分鐘。相較於我自己的單人桌,角落這個大桌位的背景更美觀適合拍照,所以我決定將在其他客人入座前盡可能地利用這張桌子拍,當成這次拍攝的主要拍攝場景。前提是,動作得快!

圖左:iPhone 12 Pro Max 65mm

圖右:拍攝焦段:65mm(成像經過裁切);曝光設定:f5.6、1/125、ISO 4000

飲料比餐點早送上桌,剛好可以用來測光、測試構圖。我分別以手機的較長焦段65mm以及相機的接近焦段65mm拍攝。確認沒有問題,只希望還沒有其他客人要入座。

兩張照片套用同樣的風格濾鏡,不過器材不同在細節上會有不同呈現。圖左手機拍攝的白平衡較暖,而圖右相機的照片白平衡偏藍。通常如果要上傳到社群的影像混合了不同器材拍照的照片,後製時我會調整有差異照片的白平衡使兩者接近,不要有明顯差距。不過為了呈現在電子月刊中,所以保留了套用風格濾鏡後的自然效果。

圖左:iPhone 12 Pro Max 65mm

圖右:拍攝焦段:65mm;曝光設定:f5.6、1/125、ISO 2500

嘗試了幾個不同角度、遠近距離拍攝,我最喜歡這個高45度角拍攝的成果。可以清楚看到餐盤裡與小碗裡所有的食物樣貌,也保留了空間桌位上的細節,後方的德國南方圖樣的抱枕、復古的桌板,以及前方的木頭座椅,不僅呈現店家在家具佈置的風格,也讓想了解餐點的影像瀏覽者可以清楚看到食物細節。

如果以器材討論,其實這兩張照片沒有太多不同。只有如同上一組照片所提及的白平衡色溫差異,手機拍的白平衡較暖,相機拍攝的白平衡較冷。

圖左:iPhone 12 Pro Max 65mm

圖右:拍攝焦段:65mm(成像經過裁切);曝光設定:f5.6、1/125、ISO 8000

回到自己的單人桌位,這張桌子比一般桌面更矮,所以用更高的45度角拍,呈現與上一組在另一張大桌位不同的氛圍。這組照片拍攝距離更近,有機會清楚呈現食物的細節與紋理。

這組以不同攝影器材、雷同的焦段拍攝唯一可辨識的細節為影像的緊實度。圖左為手機拍攝,可以看到後方杯子傾斜變形的情況比較明顯,而圖右以相機拍攝,雖然都為65mm,但是變形情況沒有那麼嚴重。

食物近拍

三張皆以相機拍攝,拍攝與曝光設定:

左:105mm;f5.6、1/125、ISO 8000

左:105mm;f5.6、1/125、ISO 6400

右:90mm;f8.0、1/125、ISO 10000

近幾年除非業主要求,否則一般外食已經幾乎不拍近拍的食物特寫,因為對影像瀏覽者來說意義不大。以這三張照片來說,圖左與圖中只是把相機拿得近來拍,近拍反而顯露出店家準備餐飲時無法顧及細節上的處理,因此對「美味」來說沒有加分的效果,故沒有拍攝的必要。

圖右是我將玻璃小碗拿掉,並重新擺設果醬、花生醬與奶油塊。另外,用刀子仔細、慢慢地將可頌麵包剖面,藉以表現出可頌的斷面層次與紋理。雖然細節比較多、也「好像」比較有意思,不過顯得有些矯情,所以若非為了這份電子月刊,也不是我會考慮拍攝的。

拍攝的影像一定有「使用目的」與「設定的瀏覽對象」,如果這兩個設定不需要看到細節放大圖,那麼就沒有拍攝的需求。

開動!

同時,我在自己的單人桌位上用手機主鏡頭26mm以俯拍捕捉開動前的影像。

不管使用的器材,外食拍攝最關鍵只有幾個要素:

❶ 用餐空間與氛圍

➋ 食物的樣貌

➌ 激發看照片的人也想前往

如果可以清楚、簡要掌握這三個條件,那麼就是成功的外食影像。


外食拍攝後製關鍵

圖左:校正白平衡前 / 圖右:校正白平衡後

一般來說,在沒有充足自然光的外食環境中拍攝的影像,最大的問題便是白平衡。不管店家使用哪種色溫的人造光,影像看來都比較不自然。以這張在Aran吧台前拍攝的照片來說明。室內光線偏黃,圖左為套用風格濾鏡後的影像,圖右是同一張照片套用同一個風格濾鏡,但是已經校正白平衡。

校正白平衡時我沒有既定的數據,通常是以生活經驗值來判斷,檢視照片裡白色或接近白色的淺色系區塊,只要這個區塊看來自然順眼就可以了。如果照片看來偏黃,那麼校正時將數據往藍色(左)調整,反之同理。圖右裡,白色區塊為咖啡磨豆機上方的咖啡包裝,校正後白色包裝紙上還是有一點點的黃,我並沒有全然百分百校正。因為如果過度校正,影像便無法呈現咖啡館內接近真實的光照環境與感受了。


這個月的電子月刊內文較長,因為希望可以將拍照時內心的思緒與考量完整呈現,可以提供你更豐富真實的外食拍攝靈感與經驗。

我計畫十二月份的月刊將以即時連線的方式來分享內容,關於外食攝影的後製技巧,以ZOOM連線、透過分享螢幕說明後製過程。提前公布日期與時間,希望你可以把這個時段空下來,一起連線。我也將開放問答,針對2023年生活與飲食攝影學電子月刊每期內容回覆你的提問。如果你願意,請事先透過回覆電子郵件,或下方訊息提出你的問題,那麼我可以準備相關照片讓回覆更精準詳細。

12月連線細節

日期時段:2023.12.10 (日)台灣時間 17:00

連線時間約40分鐘,另外開放提問回覆

會議 ID: 851 7416 8656

密碼: 798550

也可以直接點擊此連結加入會議

如果你這天真抽不出時間參與連線,也請放心,我會提供錄製影片的下載連結;畢竟月刊內容是提供給所有訂閱者的。不過我誠心邀請你連線出席,也是我謝謝你在2023年支持這份月刊的心意。

 
 
Previous
Previous

12 外食影像LRC後製(影片)

Next
Next

10 外食攝影的不理想狀況與解決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