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香酥金黃肉桂捲

 
 

去年底收到「生活飲食攝影學電子月刊」訂閱讀者來信,想了解更多關於自家烘培後拍攝成品的手法與技巧;從那時候起,便興致沖沖構思這封信件的主題與拍攝內容:香酥金黃肉桂捲。 

閱讀章節

  1. 拍攝劇本草圖

  2. 香酥金黃肉桂捲食譜 & 作法

  3. 食物造型技巧

  4. 增加影像故事性的引導拍攝手法

  5. 道具齊全的拍攝手法

  6. 道具較少的簡易拍攝手法

  7. 影像後製風格設定

  8. 幕後

  9. 手機拍攝

  10. 後語

拍攝劇本草圖

寫拍攝劇本前,心裡已有基本構圖想法,想拍俯拍,把捲肉桂捲的製作過程記錄下來,類似食譜分享的拍攝手法;所以「俯拍」是第一靈感。

既然場景都搭了,只要改變相機位置與拍攝角度便有不同影像,所以也計畫拍幾張45度角的照片。上Pinterest尋找靈感,看到一張類似氛圍的影像(上圖右上角的參考圖樣)。不過我已經打定,這組香酥金黃肉桂捲是清透的氛圍,是在淺色背景上拍攝的,因此只借助參考圖樣的拍攝角度與佈光手法,並將背景色系與氛圍呈現都換成自己理想的設定。

在劇本草圖上最重要的是「拍攝清單」,有哪些構圖與角度是一定要拍的,會記錄下來。拍好之後、整理拆除佈景前再確認一次,都拍齊了才會整理拍攝現場。

圖一:備料圖

圖二:備料圖

香酥金黃肉桂捲食譜 & 作法

拍攝自家烘培時,勾勒一張「備料圖」是最令我期待的「引言」,帶有類似暗示的預告來開啟整篇圖文。如果在構圖時預留虛空間(如上圖一),不儘可以編輯上文字當成刊頭圖樣,或是壓上說明文字介紹所需食材。也可以如圖二加入「人物元素」,讓這份食譜的讀者感到親切,提供一種似乎有人引著他們一步步跟著做的安心感。

香酥金黃肉桂捲所需食材

  1. 市售現成奶油千層酥派皮(一張)

  2. 巧克力醬

  3. 肉桂粉

  4. 任一喜歡的核果(切碎成小顆粒)

  5. 黑糖

  6. 蛋黃(一顆)

  7. 蜂蜜(兩湯匙)

如果時間允許,我會自己桿派皮,不過如果是專門為了拍照,我會選擇市售現成的派皮,不但節省時間,也可以專注在拍攝上,同時降低因爲派皮失誤而無法順利拍照的情況發生。

圖三:做法說明

圖三:做法說明

圖四:做法說明

作法

  1. 攤平派皮,均勻塗抹一層巧克力醬、撒上薄薄一層肉桂粉、再點綴適量核果顆粒以增加口感;如圖三左圖示。

  2. 將派皮以長向軸捲起,盡量捲得紮實些,接下來才好造型;如圖三右圖示。

  3. 將捲好的派皮以刀子「縱向」剖開,一端不要斷開、另一端切到底斷開,類倒V字型,成型為一端連結著的兩條較細的派皮捲。切開後,可以看出派皮一層一層與巧克力醬所形成的優美層次。

  4. 從未斷開的一端開始,將兩條較細的派皮捲(倒V的兩條腿)如編辮子般左右交疊。編派皮時,將層次剖面朝上,肉桂捲成品的造型會更美。

  5. 將編好的派皮(辮子)以順時鐘(或逆時鐘亦可)方向盤起(如上圖四),將尾端收到肉桂捲底下即可。

  6. 在捲好的派皮上塗抹蛋黃液,然後再撒上適量黑糖與核果顆粒。(如下圖五)

  7. 送入已事先預熱的烤箱,以200度烤約25分鐘,最後再蓋上錫箔紙烤約10-15分鐘。以肉桂捲的厚度為準,越厚的需要較長的烘烤時間。

  8. 取出肉桂捲,靜置至半涼。將兩湯匙蜂蜜配上一湯匙溫水,攪拌成蜂蜜水,均勻塗抹在烤好的肉桂捲派皮表面上(如下圖六)。溫熱肉桂捲配上一球香草冰淇淋十分和搭,交疊出撫慰人心、讓人滿足的滋味。

圖五:造型說明

圖六:造型說明

食物造型技巧

將蜂蜜水塗抹在烤好且半涼的肉桂捲上可以增加派皮表面的光澤(如上圖六)。以攝影來說,透過光影可呈現出更可口的誘人模樣;以品嚐來說,可以增加入口之後滋味的層次。

圖七:增加影像故事性的引導拍攝手法

圖七:增加影像故事性的引導拍攝手法

圖八:增加影像故事性的引導拍攝手法

圖八:增加影像故事性的引導拍攝手法

增加影像故事性的引導拍攝手法

「影像故事性」指的是:你想對瀏覽照片的人「說什麼」;光影、細節、層次、造型、道具等環節都到位時,故事自然精彩。若是說還能錦上添花的,那便是在畫面中加入「人物」這個最自然且真實的元素了。

上方圖七與圖八是兩兩相對照加入人物前、後的影像。人物的手勢、姿態、動作與動線都可以讓看照片的人更進入你所描繪的場景或是氛圍中,影像有韻律,你想說的故事自然生動有趣。

圖九:曝光設定:f10, ⅓, ISO 100

圖十:曝光設定:f10, ⅓, ISO 100

在曝光設定上,光圈與快門的設定可製造不同的視覺效果。食物攝影中,有許多精彩的動作畫面,比如說:撒糖粉、吹蠟燭、冒熱煙等,都是常見且受到喜愛的拍攝主題,可以增加瀏覽照片者的想像延伸。

要捕捉帶有動作的畫面時,快門的設定得快,依照拍攝環境光與動作有不同的基本設定值。 

以圖九、圖十兩張照片為例,雖然曝光設定都是一樣的,不過圖九裡,我屏住呼吸、靜止不動;而圖十,我繼續塗抹蛋黃液的姿態未停止,因此拍下這張手晃動的畫面。

以前會追求精準的快門速度設定來捕捉清楚的畫面,現在更喜歡慢快門下擷取意料之外的畫影像,更有人性、更有流動性,也增加趣味。

如果以圖十的拍攝環境光來說,想要拍下精準毫無晃動的影像,依照經驗,我可能會將曝光值設定為:f10, 1/200, ISO 2500~3200,或者上下再微調的數據上。

圖十一:道具齊全時的拍攝手法

圖十二:道具齊全時的拍攝手法

道具齊全的拍攝手法

為了食物與靜物攝影,這些年來收集了好些餐道具,以備不時之需。因此撰寫拍攝劇本時,一定先以故事性為主來發揮,再將可以派上用場的器具依理想構圖而置入畫面中。

勾勒圖十二時,將正常情況下所需的餐道具先擺在拍攝桌面上,再依照「實際操作與使用」情況來擺放器物:我慣用右手,所以用來放糖粉篩子的小碗放在畫面左手邊(我的右手邊),這樣一來,佈局才能顯得自然。

圖十三:道具較少時的簡易拍攝手法

道具較少的簡易拍攝手法

我曾收過訊息,說:手上有的餐道具很少,也沒有腳架,那可以怎麼拍呢?以圖十三來說明:

  1. 背景:我使用的是市售的塑料印刷拍攝背景,圖紋為大理石紋。如果你沒有或是暫時不想花預算,可以到書店買一張對開或是全開尺寸的淺色海報紙,有多種圖樣花紋可選,不僅價格優惠,即使不小心因為拍攝弄髒、破損了也不心疼。或者到布市剪一塊自然色的棉布或是亞麻布也是很好的,弄髒了可以洗,十分環保。

  2. 餐具:圖十三裡所使用的盤子與小碟都是職人手作;如果沒有,可以在一般店家購買,以「淺色」(米色、乳白色為佳,不要全白色)、「素面無花紋」、「霧面處理」為三大挑選重點。全白的餐具看來呆板,素面無花紋圖樣設計則百搭,霧面處理可以讓影像質感更好。

  3. 裝飾:手巾、筷子叉子湯匙等同樣以素面、簡單或是霧面處理為佳。購買時寧缺勿濫,不要急著一下子收集多樣或多量的裝飾品,也不要因為便宜而失心瘋亂買,遇上真正喜歡的、可以百搭的才入手。不一定買貴的才能拍照,便宜貨也可以很上相,端看你如何搭配。

圖十四:手持相機拍攝;曝光設定:f5.6, 1/125, ISO 1600

在我認定腳架好用、入手之前,有很長一段時間只以手持相機拍照;架腳架與手持兩者間差別在於曝光設定無法隨心調整:

  1. 快門速:因為手持,所以依照使用焦段有「安全快門值」的存在。如果慣用100 mm焦段的鏡頭,那麼安全快門平均值為1/100(不過得依照個人拍攝情況、拍攝環境光而有所調整)。如果有不同的理由想以較低快門速拍照,那便受了限制。

  2. ISO值:一般在室內以自然光拍照時,以手持相機來說,ISO值的設定都會偏高。如果相機的片幅較小、拍攝尺寸偏小、解析度偏低,或是環境光偏暗,ISO會更高,這便容易形成噪點,降低影像的精緻度。

以圖十四來舉例,我以手持相機拍攝,在佈光條件沒有更動的前提下,曝光設定為:f5.6, 1/125, ISO 1600。相較於我慣用的數值(ISO 100)這組的設定(ISO 1600)是很高的。不過不用擔心,即使ISO值這麼高,成像的質感看來還是可以接受的,至少使用在社群的分享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使用腳架拍照的另一個好處是「構圖精準」,只需按一次快門,就有精準的影像。而手持器材拍照屬自由構圖,得事先拍攝多張,然後再從中挑選滿意的構圖。雖然如此,仍然不減拍照的樂趣。

圖十五:左:後製前;右:後製後

撰寫拍攝劇本時,我習慣連同影像的後製風格一起考慮,不用很精確,但對大致的風格要有想法,這樣安排的佈光、佈局、挑選餐道具等所有細節才能環環搭配、相呼應。

我設定這組影像為暖色調,可以讓烘培的食物看起來更可口、增加食慾。保留照片裡「光」的存在,增加影子的「深邃感」,整體的曝光度是偏明亮、通透的,才能透過視覺感受到愉悅。

最後,我添加了些「顆粒」到影像中,讓照片有接地的溫度與手感;這是我近期很喜歡使用的手法,有機會你也一定要試試看。

圖十六:幕後:佈光

幕後

拍攝這天出太陽,拍攝時段所投入的光為直接光(硬光),和我想呈現的影像風格「通透明亮」雖然相近,不過因為拍攝的背景板為淺色,如果以硬光拍照,拍攝範圍內的光影對比會過大,受光面容易過度曝光、而背光面則又過於深邃沈重,所以加了柔光板(如圖十六),降低光影之間的對比,使之平衡。

圖十七:相機拍,45度角;Nikon D750 + 105mm;f14, ½, ISO 100。

圖十八:手機拍,45度角;iPhone 12 Pro Max, 主鏡頭 65mm 拍攝;f2.2, 1/100, ISO 80。

以手機拍攝

照慣例,最後示範以手機拍攝的可能性。

圖十七以相機搭配較長焦焦段105 mm拍攝,畫面裡物件之間看來緊實、有立體感,景深有層次變化,讓對焦主角更突出;這是我喜歡用較長焦焦段拍攝食物與靜物的原因,同時也可以降低因為近距離拍攝而產生物件變形的情況發生。

圖十八以手機拍照。只要是拍45度角(不管角度高低)或平視角度,我一定以較長焦焦段拍;以iPhone 12 Pro Max舉例,我使用主鏡頭2,5x這個焦段。圖十八畫面呈現的效果一樣好,雖然景深較深,但依然留有層次。上、下兩圖(圖十七、圖十八)比較,不會有過於懸殊的差異。即使沒有相機,還是可以拍出令人滿意的影像。

我認為,兩者器材間真正的差別在於使用所拍攝的成像來後製。即使用手機拍照已經使用RAW來記錄,但在匯到Lightroom之後,明顯可以感覺到在調整光影與顏色時較為吃力,無法達到理想的精準度。讓你參考這個我感受到的差別點。

圖十九:收工圖

後語

將盤好的肉桂捲進烤箱後,正想收拾現場進行下一個場景的拍攝,回頭看到工作台上略微凌亂的模樣,覺得有意思,趁收拾前按下一張快門。這張影像表達了過程與軌跡,可以是紀錄一道自家烘培食譜時給自己的小回憶,讓故事更深刻、動人。

每次拍攝時不一定總是靈感豐沛,感覺來了的話每個快門都有感、都讓人喜歡;無感時,至少要把拍攝清單上所列舉的構圖完成,當成累積手感的練習。

你也喜歡烘培、總在家給自己烤點甜頭嗎?不管你烤什麼、餐道具是否齊全,請參考這封信裡所提供的手法拍下你的烘培過程與食譜,可以直接回信與我分享你拍攝的影像。

 
 
Previous
Previous

03 單人食早餐

Next
Next

01 閱讀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