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外食攝影前言
上個月的電子信裡提及,我會在接下來月份裡分享外食拍攝手法。本來已經準備好內容,撰寫同時才想到,應該先說明「外食拍攝」邏輯,然後才分享實際的外拍範例。因為一旦掌握邏輯,不管面對任何環境與拍攝物件都可以靈活運用技巧。
外食拍攝之所以有難度,原因在於我們無法掌控大部分的元素,環境、現場光、鄰桌客人、餐廳挑選的餐具、食物造型等細節,拍照時就會增加挑戰。我曾在社群以及幾場不同講座中分享過外食拍攝技巧,不過絕對都沒有這封信以及接下來幾封信所富含的資訊量,希望能為你帶來實際好用的拍攝靈感與技巧。
01 用餐環境
觀察用餐環境是外食拍攝很重要的環節。出發餐廳或咖啡館前,上網查詢其他人在相同地點拍攝的室內空間影像,了解現場光源方向、光源強弱、光影氛圍。如果有人造光,看打光的設計、投射的角度與色溫。光線會影響白平衡與身處空間中的情緒,也會影像後製的應對。同時看環境背景色、建築細節元素(可以事先構思構圖),還有每張桌間距離,是否有拍攝空間,會影響拍攝時使用的焦段(廣角或中階長焦)。
如果可以事先預約並指定位置,我會約最有利拍攝的桌位,比如臨窗(有豐富的自然光源)、與其他桌不要靠太近的位置(有充裕的拍攝空間才不會影響他人)、沒有頂光的桌位(不會限制拍攝角度)等。
如果外食店家沒有社群、也找不到其他圖片資訊,我會利用候位時短暫的幾秒鐘時間,快速打量用餐環境,並在工作人員帶位前詢問是否可以坐在理想的桌位上。剛開始的時候會有點挑戰,因為可以觀察的時間很短,不過常常訓練的話就很容易了。
觀察並拍攝用餐環境不但利於拍攝,也可以增添外食影像的豐富性,不只呈現食物,也可以帶出店家主理人的品味、品牌想營造的調性與風格,讓外食拍攝的故事性更完整。同時製造讓影像瀏覽者彷彿跟著我們同時進入室內用餐的感受;畢竟,吃氣氛對大多數的我們來說都還是相當重要的。
拍攝室內空間時,我最常用的焦段為26mm,也就是手機的主鏡頭。不過上述分享的六張照片裡,也有幾張照片是以50mm拍攝,取決於手上有的器材範圍以及允許的拍攝空間。
比起使用的焦段,更重要的關鍵為,拍攝此類型空間主題時,大多數的攝影者會忽略「空間裡的主角」。「空間」不是主角,只是一個容器,所以取景時,要很清楚構圖中的「主角」為何,是空間裡的光影、顏色的搭配、還是其他有趣的元素與事物呢?清楚設定要呈現的主角,影像的語彙才能清楚傳達,照片才不會顯得空泛。
02 工作人員與現場氛圍
你是否有過相同的經驗,當桌邊服務人員的態度親切友善時,可以提高進食的樂趣與愉悅感。因此拍攝前,我會留意現場工作人員的互動氛圍。如果可能,在事先詢問的前提下捕捉影像。
外場服務生、吧台調酒配飲料的酒保、廚房裡備料或烹飪的助手與廚師、烘焙師甜點師等,他們專注的神情與獨特的手法皆引人入勝,是我在拍攝外食(不管是商業攝影或私人行程)時喜歡關注的細節。透過捕捉這些人物的影像,可以增添外食拍攝的細緻與豐富性,讓看照片的人體會用餐空間裡的另一個世界,理解這些美味食物的製作過程與方法,可以增加視覺上的趣味。
拍攝特定人物時,我大多使用90mm焦段。不過若空間比較窄小,就會以50mm拍。盡量避免使用廣角鏡頭,因為不容易彰顯主角的神情與張力,畫面也會看來虛虛的。構圖時專注在人物的動作上,影像會更有意義。
如果可能,我會拍攝現場其他食客的用餐氛圍;不過這是有點挑戰、有些難度的。很幸運的,我有張亞洲臉,即使長期定居歐洲、熟悉這裡的文化風情,在歐洲旅行時對其他人來說我看起來就是個觀光客,而觀光客到處拍照是頗為正常的行為、大多數人都能寬心接受。
儘管如此我還是會很小心。以德國來說,在慕尼黑拍照還是要謹慎些,巴伐利亞人比較拘謹,如果發現偷拍行為,對方往往會厲聲制止。在柏林的話,就顯得比較輕鬆;不過這不是說在柏林就可以偷拍唷,而是當地人比較隨性,對拍照比較沒有戒心。諸如此,在風俗民情比較保守的國家或城市,拍照時有陌生人入鏡都要保有謙虛有禮的態度。因此,我隨時留意拍照的禮儀,在可以事先知會的前提下,讓對方知道自己要拍照,大大方方、保持微笑,拍完之後說謝謝,可以的話也讓對方過目捕捉的畫面。
03 食物特寫
食物特寫是很多人外食拍攝時第一個練習的主題,我亦不例外。點好菜之後,先依照入座桌位的環境條件選擇使用的焦段。如果拍照空間有餘裕、不會干擾到臨桌用餐的客人,我一定會使用中長焦段85~120mm拍照,依照食物擺盤、餐具與造型手法靈活以不同角度拍攝,呈現最好吃的模樣。如果空間窄小或當下時段用餐人潮較多,則有所變通;用26mm超廣角拍俯拍角度,在自己桌面範圍拍就不會打擾到其他人,或是用50mm在自己的位子上以45度角拍攝。
以食物擺盤、餐具與造型手法來選擇拍攝角度是重要的判斷,才能把這份食物最好的一面透過影像表達。
以玻璃杯裝成的飲品可用低45度角或平視拍,稍微逆光會更好。
當Pizza或壽司等食物表面有更多精彩的細節,可用俯拍來呈現最美的一面。
食器比較深,像碗公類的設計時,可用高45角或俯拍拍攝。
食器淺、且食物側面有更多細節時,可以用平視、45度角拍。
到後期,我越來越少拍食物特寫,因為並非在工作室拍攝食譜用影像,只拍下「食物的大頭照」對我來說略顯空洞,無法完整呈現外食的氛圍景況。但如果沒有其他選擇,或是有特殊影像的使用需求,那麼借助環境來增加張力也是很好的方法。
上面兩張蚵仔煎都為食物大頭照,左圖以低45度角拍下盤子裡的食物,而右圖以高角度連同下方的雞蛋一起入鏡。雞蛋為蚵仔煎重要食材之一,以此呼應會比單獨呈現完成後的食物來得更有層次、更顯豐富。
04 人物入鏡與互動
以前點好的菜一上桌,與我一起吃飯的人都知道得先暫停、不准吃,讓我先拍照。因此過往拍了很多食物大頭照,不過其實看起來一點都不好吃。幾年前想通之後,反而請同桌共食的人馬上開動,才有機會捕捉生動、有情感、讓人看了也產生食慾的外食影像。
上方兩兩一組照片共五組,分別示範單獨食物影像與有人物入鏡後的氛圍,可以看出兩者間明顯的情感差異。更進一步,現在拍照時,我不會一昧清空桌上的其餘物件只留下要拍攝的那盤食物,過於乾淨整潔的桌面對我來說好像不適合大快朵頤。因此,刀叉紙巾、飲品或個人物件像是鑰匙、眼鏡等,如果合宜恰當不影響食慾,我都會刻意留下入鏡,讓畫面更有生活感,也拉近看照片的人的距離。
本期月刊分享外食拍攝的四大基礎,空間、人員與氛圍、食物特寫,以及進食氛圍。下個月,我將針對昏暗場域以及大家最常在外食拍攝時使用的手機作為分享主題,一一針對需求突破、提供拍攝手法,希望你也覺得有意思。
如果你有其他關於外食拍攝想了解的內容,可以直接在下方留言,或透過回覆電子信讓我知道,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