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S! PLEASE ENJOY

View Original

製陶人徐子盛的不完美生活

影像提供:Sheng Ceramic

約在2020年瀏覽幾位歐洲食物攝影師的社群頁面,不約而同看到他們在佈局中用了幾款造型優雅不花俏的食器,點開標注發現Sheng Ceramic帳號。Sheng Ceramic主理人為徐子盛,是目前定居於比利時的製陶藝術家(採訪日期為2022年9月)。第一眼就很喜歡盛的作品,造型線條簡約、顏色溫潤有層次,透過他分享在網頁與社群的圖片,很容易想像以他創作的作品所拍攝畫面的情境。第一次訂購時,收到子盛寄來的電子郵件確認信,看著屬名才想,或許這位作家是說中文的創作者,後才慢慢有機會近一步聯繫與認識。

身為一位常有機會拍攝食物主題影像的攝影師,我很好奇以食器製作者角度看待這些美麗器物時的思維,於是向子盛提出對話邀請,才有這場採訪的契機;進而一窺他於鄉村閒居的悠然生活。

採訪摘要:

  1. 出生背景、自我介紹

  2. 不完美的鄉村生活

  3. 工作與生活的選擇與轉折

  4. 做陶生活

  5. 讀者提問


Sheng Ceramic 系列作品 / 造型、攝影:曾凡寧

自我介紹

定居比利時已經十六年,剛開始來唸書。我唸音樂,主修聲樂。兩年之後,覺得藝術家的生活很辛苦,同時體會在所接受的教育過程中,並沒有教導我們如何行銷自己。身旁有很多朋友學商,所以那時候決定改學商,剛開始真的很痛苦。第一堂課是財務會計,因為專業的語言不同,所以上課時完全聽不懂。

學藝術對我來說是尋找自己的過程。詮釋音樂時,希望把曲目的精髓內化。而商學的確不同,慢慢適應之後對後來的生活與工作都提供許多幫助。進入職場後,以顧問身份與許多服裝設計師或產品設計師共事,也改變我看待事物的態度、增加不同視野。

哪些視野是學藝術時沒有發現的?

學音樂時還是學生階段,著重自己的發展。大多音樂人都會設定很清楚的目標,比如在三十歲前拼一個伊莉莎白大賽,以及出唱片或是演出的機會。生活雖然辛苦,但是相對簡單。進入商之後,考量不同。創作者是自我表達的過程,追求的不一定是結果,藝術創作者求的是自我的表現。商講求的是生存,如何接案、定價、如何與客人溝通協調,滿足客人的需求。

在台灣以及離開台灣之後,前後的生活模式與感受有什麼不同?

在台灣的時候我是個不羈的孩子,管不動(笑)。台灣是個和平的社會,步調平穩,和其他大城市比起來對於生活的急迫感沒那麼重;會有這種感覺可能是因為後來我是以旅客的角色回台灣,沒有朝九晚五的生活,所以才會有另一面的體會。

我感覺台灣的教育希望每個個人融入這個社會;而歐洲的思維則著重於個人。一開始對我的衝擊點是我覺得歐洲人很自私,後來才發現,如果當我這個個人都不快樂的時候,我要如何融合進入社會呢?

我之前的人生常轉跑道,有個朋友問我,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的回答是:希望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人,可以散播我感受的快樂、分享我理解的知識。這就是我很喜歡教學的原因,不只是知識的傳授,同時分享生活經驗與想法,我很享受在教學過程中的互動與影響。

另外我很喜歡歐洲的生活。在這裡,國家與城市的界線不明顯,開車就可以到達說不同語言的國家或城市,是很有意思的體驗。


畫面中主盤為Sheng Ceramic作品 / 料理、造型、攝影:曾凡寧

多久以前搬到現在的鄉村開始生活呢?請簡單介紹鄉村生活。

定居比利時後,我都住在大城市,從說法文的布魯塞爾搬到說荷蘭文的安特衛普,因為語言的關係,搬家時竟有出國的感覺。後來才因為工作關係再次搬到現在靠東部的鄉下。我的綽號叫小綠,因為從小就想當農夫。搬家前我有兩個租屋選擇,一是每個月六百五十歐元兩房的公寓,另一個是七百歐元有三間房與三百坪左右院子的大房子;我當然選後者的房子!

那時候公司有亞洲業務,配合時差我的上班時間是早上八點到下午四點,下班之後還有大把時間。尤其是夏天,晚上十點多天才慢慢轉黑,就是從那時候開始了我的鄉村務農生活。在土地上種植蔬果與在陽台的感覺不同,我的後院就是一個大冰箱。前兩年因為疫情封城時,即使不出門也可以過上自給自足的好生活。

我並非是早睡早起的人,前一晚先準備隔天要做的工作安排、畫草稿,大概凌晨兩到四點之間上床。早上十點多、十一點起床,先喝咖啡讓自己慢慢醒來。開始工作後不會中途休息,一旦停下來就是這天工作告一段落的時刻。接著會犒賞自己準備一頓好吃的飯,然後練琴或是追劇。

可能與之前學音樂有關,音樂人總是要求自己追求最棒的時刻,因此我對自己標準很高,後來才慢慢丟掉批判自己的觀點。所以剛開始的時候,我對晚睡晚起的作息有許多批判,覺得自己不應該這般生活。有個朋友提醒我,只要沒有耽誤工作或是對生活造成困擾,就不該有負面心情。

每個階段的人生都是養分,提供不一樣的經驗,讓自己學習不同事物,然後我們再把養分轉化成經驗,成為現在的自己。我很幸運,可以在家工作,自由安排時間。我也明白,人活著會想追求更高的學歷、更好的工作都是想讓生活有更好的選擇。不過在「我必須要」以及「我想要」之間有很大的區別,我想過的是「我想要的生活」。為此,在過程中會有許多必須要的付出,我一直很努力讓生活有更多選擇,為了這一點而努力。

鄉村生活有沒有不方便的地方?

我很早離家,在台南出生、小學與國中在高雄、高中時在台北、24歲到比利時,一直不在家人身邊生活,所以我挺能適應不同環境。一開始當然會不適應鄉村,不過慢慢調適也就不成問題。這裡收垃圾的次數很少,一個月才兩次,所以我開始堆肥,加上不購買過度包裝的物品,扣掉回收物資,現在一年我只丟三包垃圾。大約五年前,我就想著搬到更鄉下的地方生活,想買一座農場。


畫面中主盤為Sheng Ceramic作品 / 烘培、造型、攝影:曾凡寧

以前學音樂、曾在時尚產業工作,現在是陶藝家,請問轉折原因。

我很愛吃也愛煮,尤其在歐洲外食的壓力很大,因為很貴。剛開始我想,可以如何呈現自己做的菜,市面上的食器都太過花俏,那就想著自己做;是這一切開始的出發點。

過往背景是否為製陶帶來不同靈感與觸發呢?

還在商界時,大多與設計者一起工作,他們都是藝術家、工藝人,對細節十分講究講究。一般消費者接觸產品時只會看是否漂亮,但創作者或是設計師本人看的觀點不同,會以放大鏡檢視所有細節。不過這種檢視方法到最後不應該成為批評自己的準則會更好,才不會有過多批判。我現在會看自己的作品是否有可以改進的細節,然後在接下來的創作中改善。

請分享幾個初步學習製陶的方法或要領,讓有興趣的愛陶人有個基礎概念

我的陶瓷初體驗是做石膏翻模,這種手法有一定的規矩與限制,但了解之後就很好玩。陶土很有意思是因為可塑性很強,做什麼都可以。以手拉胚來說,我看過許多有經驗的製陶者仍然無法掌握「置中」的精準度;這是基礎點,如果無法掌握,接下來的作品都會有問題,所以我把「置中」當成起步時最重要的基礎。

陶藝家並非萬能,不會懂所有的創作媒材與技術,不過做陶的概念是一樣的。我希望自己可以在起步時就掌握設定置中的精準度,去感受置中的手感。另一個要領是控制陶土的乾濕度,買不同的陶土來感受、塑形,感受陶土在每個階段的乾濕程度。

對於食器,以身為製陶者的立場,與我做為食物攝影師的立場來說有不同考量的切入點。我從市面上現有的食器款式挑選、搭配拍攝的食物主題。而製陶者則預先設定使用者的需求;你在設計時有沒有哪些根據或是基礎,又如何激發創作靈感?

這件事很難,我當然會設想客人的需求,不過除了外觀之外我也有功能的設定。在我創作的系列中,盤子與碗這些品項的尺寸是可以疊合的,盤子可以當成碗的蓋子,反之,也可以將碗倒扣蓋在盤子上,這樣一來就不需要用到保鮮膜或是其他儲存容器。

平常我盡量不看其他製陶者的作品,希望不被影響。生活中有機會接觸不同陶製品時,也希望以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單純享受,而不是以專業製作者的視角來檢視。不過對我而言做陶沒有完全的抄襲,釉不同、陶土不同,出來的作品也會不同。我創作作品的時後會有預先的設定,但是完成作品後,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使用的可能性時,是很棒的。

如何設定製陶時的造型調性,是慢慢琢磨,還是一開始就有令你著迷的風格呢?

剛開始會有技術上的限制,因為經驗不足,所以因為技術而無法落實想法時便會有掙扎。過程中會慢慢摸索出自己的風格,有更多經驗與技術的累績後,可以實現的作品與造型就更多了。如果現在技術可以做到「這樣」,那要「這樣」做嗎?「捨棄擁有的不做」與「因為不會所以做不到」是不一樣的。

你提供客戶訂製作品,訂購時他們會如何描述喜歡或是想要的款式?有沒有印象深刻的客製經驗?

曾經幫巴黎一家咖啡廳做客製款杯子。這家店裡有面牆是以前城市裡的古城牆,有點殘破、有很美麗的質地與紋理,所以提議杯子在質感上做出類似牆面斑駁的不完美感。客戶很滿意,他們的客人似乎也很喜歡,因為有很多杯子都被客人偷走了。

我很喜歡客人主動訂製。曾經有位藝術家客人希望我幫他製作佛刊上的物品,有供水果的水果盤、花瓶,以及奉茶、奉飯的器皿。我用一個主題來串連所有的器具,不只是形狀而是思想與概念上的串連,業主很喜歡。也做過給寵物的骨灰罈,給小狗的。客製讓我有機會用訂製者的視野看世界,透過別人的故事了解更多事情。

後語

我很喜歡現在的生活,每天的情緒都很平靜。喝咖啡、選擇想聽的音樂,這個環境改變我很多,所以想要擴大,因此幾年前開始有買農場的想法。終於在今年(2022年)六月在一處更鄉下的地點買了一座農場,有四棟房子、一大片土地。我將設計成工作坊,讓愛陶人有機會體驗做陶的樂趣。我們會一起到河邊挖土、體會陶土。參與工作坊的人可以一起料理、一起做花藝,然後做出一套花器或是餐具作為工作坊的成果。最重要的是,在這裡時間與參與者無關,而是參與者想做什麼、想完成什麼。

這個計畫還需要一點時間完成,最快應該可以在2024年夏天公開。我會自己從事空間設計,並且邀請我很喜歡的西邊牙團隊來籌備內部裝修,很期待。


畫面中右下角黑色小碟為Sheng Ceramic作品 / 造型、攝影:曾凡寧

參與直播讀者提問與對話

Becky:我住英國十多年,前幾年開始做陶。我是業餘,每星期只花幾個小時做。我的背景是科學、做服務設計,工作內容一版一眼,壓力很大,因此做陶時感到很放鬆。不過做陶的時候卻不知道怎麼找到自己、摸索出自己的風格;請問子盛是否有類似的經驗可以分享?

子盛:當你意識到自己的狀態,這個問題的答案你已經找到了一半。其實很多人無法意識自己所處的狀態,因此也無法找到屬於自己的創作方法或風格。想要談創意與風格,必須先對製作的料以及創作的手法、技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有辦法談創意,開發出有創意的部分。當我們接觸材料之後會明白有哪些限制,既然知道限制在哪,就可以變通、換另一條路走,用不同角度看待。

製作物品時,很多人追求完美,但我追求的反而是不完美,所以可能對其他人來說不行的方法,對我來說就是可行的。千萬不要懷疑你自己,因為在創作過程中你就已經展現了自己。你現在感受到「不知道」的狀態就是你真實的模樣、對現階段人生的理解。很棒的是,你已經察覺了。

或許現階段的模樣不是你想要的,那你可以問自己:「這是你想要的嗎?」接下來給自己一點時間慢慢發展,只要在做陶的過程中是享受的,那享受就好了。

Becky:這好像是個反思。我是念心理學的,後來轉到設計,再接著做陶;於是領悟沒有絕對的黑與白,有很多可能性,犯錯的機會也很多,完全無法控制。而我又是個控制慾很強的人,所以當事情沒有辦法控制的時候,我就會感到不知所措。

子盛:你要接受自己,也要接受你的創作。就算自己是控制狂,也要接受。好好生活、好好吃飯、開心過每一天。因為哭也是一天、笑也是一天,當你笑的時候會得到很多正面的反饋與力量的。


徐子盛 / www.shengceramic.com

台灣展售點:

  1. 台北卜卜商店:台北市大赤峰街49巷2號2樓

  2. 高雄寶榮瓷器:高雄本館路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