馥閣空間設計師黃鈴芳專訪 - 轉換人生跑道永遠都不是冒險
在2017年春天的時候,透過慕尼黑的社交圈認識了來自台灣的空間設計公司「馥閣設計」,設計團隊到慕尼黑參加IF設計獎頒獎典禮上台領取金獎,需要一位攝影師隨行記錄全程;也因為如此,認識了這場採訪的主角,設計師黃鈴芳,她同時也是「馥閣設計」的主導人。典禮前一天他們剛剛抵達慕尼黑,天還飄著小雨,我與設計團隊在市中心碰面,確認他們希望拍攝的細節與需求;同時介紹本地熟識的髮型師與彩妝師給鈴芳,以便隔天上台領獎時可以呈現最好的一面。
鈴芳留著及肩的學生頭,說話客氣很有禮貌,笑起來的時候眼睛瞇瞇的,有兩個深深的酒窩,富有親切感。我們在頒獎典禮中場休息時到場外喝水,聊到台灣與德國兩地之間空間設計環境與風格的差異、彼此的工作與生活;還有,兩人都是孩子的媽,話題也愈加豐富,讓我們慢慢開始熟絡。令人訝異的是,和我差不多年齡的她,空間設計是半途才開啟的事業,在這之前則是在癌症專科擔任專科護理師。鈴芳中庸的個性卻有著衝擊極大的故事背景,讓我留下深刻印象,心裡一直掛念著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再深入聊聊她人生的轉折與轉換跑道的經過。於是,這次回台灣前事先寫信給她,希望有機會與她做訪談。
鈴芳老家在台東,十九歲的時候和姐姐到台北工作、一起生活。學校畢業後依著母親的期盼,選擇成為護理師,在和信醫院癌症專科工作。那時候護理師是份在各方面來說都很體面、令人滿意的職業,雖然工作時間不固定,不過薪水高、有保障,是不少女生以及家長都中意的職業選擇。
和信醫院的制度好,醫生群與護理師間配合度融洽,同事們的情誼也緊密。在同一個專科裡的伙伴往往下班之後,都還是會自發性留在工作崗位和同事們把工作順利收尾,才結束輪班時段,每個人都可以體會到牽繫著彼此的革命情感。護理師的職歷對鈴芳來說,是段特殊的人生經歷;那時候的同事、認識的伙伴甚至都成為她現在設計工作的客源之一。
不過,在癌症專科裡每天面對生老病死的場面讓鈴芳在情緒上始終有份抹不去的低沈壓力。生老病死等事件無關職業、年齡、富有程度與教育高低,我們無法主導掌控、改變。前些時段才送進醫院的病患,沒有多久便進入生命倒數期;平時只能在報章雜誌上看到的名人面孔,換上了病患的衣服,在健康與生命中依舊沒有特權。
另一方面,在醫院工作升遷的發展空間並沒有鈴芳一開始想的那麼寬廣,除了累積年資之外,在深入學習、與更深層次研究的機會其實不多。同時,醫職人員生活作息與大多數人都不同,社交圈有限,很多同事在感情上是與醫院工作者交往發展,相同職場的就業者可以體諒輪班的辛苦,同時生活交集也比較多。
二十四歲時的鈴芳問了自己一句話:「這是我想要的生活嗎?如果不是,那該怎麼開始另一段生活。」
為什麼是空間設計呢?我很好奇。屬於藝術創作類型的空間設計是在鈴芳求學過程中未曾接觸的,決定中途轉業方向時的關鍵點是什麼?
「國小家政課時老師要我們畫一張空間設計圖;在報紙上找到一個建設公司刊登廣告的平面圖後,我把它剪下來依樣畫葫蘆、然後又添加其它自己的構想。這個作業讓我全心投入創作,事後留下的記憶也很深刻,很喜歡那時候畫圖的手感。後來升學的時候依照母親的希望填選志願成為護士,才放棄了藝術創作的選擇。」
離開護理師的工作後,鈴芳報名坊間「室內設計創業補習班」課程,是由設計業界同樣擁有轉業背景的設計師開設的。在短短時間之內,大量密集學習關於空間概念、手繪製圖、人體工學與法規等基礎課程,以及授課設計師在增加招攬客源上的經驗與應用。面對這段學習的過程,鈴芳打開心胸不抱有成見,全盤接收資訊。
就這樣遞了辭職信難道不擔心生計上的問題?「當然,我計算擔任護職期間所累積的積蓄,給自己兩年時間闖蕩;另外在補習班學習的空檔同時間兼職可以保有收入的工作,讓存款不會消耗得太快。離開醫院之前,護理師長也給了信心加持,如果兩年時間不能達成自己轉職的志向,她很歡迎我重回護職。」鈴芳兼職的工作內容也不光是以收入為主,一方面以自己的專職在診所打工、在學校當校護,也陸續在家飾品批發店、美妝直銷等不同型態的崗位工作。
家飾品的工作內容讓她對於現在設計規劃案件之後拍攝作品集、甚至是想著在空間設計公司主軸外另外開設家飾品店,都有更進一步的幕後瞭解,方便安排與租借或是購買。而利用美妝直銷的機會,甚至讓自己考了醫美執照,如果轉業不成功,可以再利用手上擁有的護理師與醫美執照從事相關的行業,在職場上也多了一份保障。「這是自我提升的機會。」鈴芳是這麼說的。
坐在對面的她悠悠說著那段努力的過程,而我卻瞠目結舌打從內心佩服。在她低調的態度與個性背後,這趟轉職計畫從來就不是衝動的決策或是意氣用事,而是有著強大規劃籌備與未雨綢繆的行動、執行力。
「不過,有件事是我在補習班從來沒有想過,而且是在結業開始投入市場之後才發現問題所在。」設計製圖與繪圖語彙是所有空間設計與建築系學生都必須學習的最基本知識,在所有設計案中皆以設計圖為主當作溝通,口說無憑;而鈴芳跟著補習班老師學習手繪製圖,其實是跟不上時代演變的,因為大約從二十五年前開始,所有設計、建築公司開始慢慢地以高效率、修改容易的電腦製圖輸出取代手工繪圖。
只懂手工製圖,對電腦軟體、指令與操作方式完全不熟悉的鈴芳在進入就業市場之後屢受挫折,後來在一位業界前輩的幫助下密集指導授課,才讓鈴芳以工讀生助理的身份進入一家事物所實習。那時候距離她離開護職已經半年多時間,也才讓她體會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從補習班結業只是這一番歷程的初始而已。
工讀生助理無法滿足鈴芳學習的慾望,於是另外在傢俱公司的設計部就職,與工作團隊同進出,很快地學習掌握設計案的流程。另外,鈴芳則利用電視節目來訓練與客戶間應對的流暢度與取得對方的信任。早期,台灣電視節目流行居家空間收納改造單元,主持人帶著攝影機到民宅針對居家空間問題提出改善辦法,改造前後的節目效果讓收視率一直很好,因此那段時間一般民眾對於空間設計的風格認知與觀念都是透過電視節目來養成。鈴芳就著電視節目學習話數,瞭解最新的風格與改造手法,與客戶對話時便無形間增加許多交流溝通的機會與自信。
另外,鈴芳提到,求職時應該盡量把自己放低。以她的經驗,投遞履歷面試時大多不把「自己的能力」說滿,一旦強調自己的技能與專長,老闆或上司便直覺性地把這個員工「分類」放到「合適」的職位上;這樣一來的確是學有所用,不過另一方面來說,自己在這個環境中學習的機會也被限制。
過去在設計界求職時,鈴芳只大約透露比較擅長或是有興趣的大項,進入職場後先觀察團隊間個體的互動與運作情況,然後才在適當的時機表達自己的專長。這樣一來,雖然工作內容在剛開始的時候比較繁雜,不過卻可以學到許多細瑣、環環相扣的關鍵細節,也更容易掌握整個工作流程。
接到第一個案子後,懂得溝通與生意道理的鈴芳邀請了另一位伙伴合作,由鈴芳出面與客戶談案件簽約帶回設計資訊,再轉交令一位設計師製圖監工。設計案完成之後,也懂得投資,邀請攝影師拍攝作品集整理成冊當成日後與客戶開會時的應用資源。
甚至,在事業剛起步的時候,已經承租下台北市一層辦公樓面,以「共享辦公室」的觀念分租給設計、藝術創作者以降低租金壓力。接著,與合夥人一起成立設計公司,開始了鈴芳半途轉職的設計生涯。現在,進入空間設計業已經十六年的她,擁有自己獨立的公司,正一步步強大設計團隊,邁向更穩定成熟的設計生涯。
在每個設計師都強調獨特的設計風格時,鈴芳怎麼看待現在台灣空間設計的趨勢與自己的詮釋?「這陣子剛好與新的空間攝影師配合拍攝作品集,也重新檢視過去這些年來的設計案,我發現自己很少有固定的風格或是手法。與其談論風格,我更看重每個業主的生活方式與因應而生的機能需求,然後針對問題尋找合適的材料與提出解決方法才是關鍵。」
鈴芳尤其擅長塑造小空間裡寬敞的設計感,尤其是融入生活機能與動線之後給予居住者的溫度與舒適感。「當業主給一筆預算,我總是想方設法提供百分之一百二十的設計成果,不管是在空間使用度或是視覺價值上,讓居住的人感到物超所值。」
從第一次在慕尼黑因為記錄IF領獎過程而結識鈴芳,一直到現在,她坐在馥閣設計開放型會議室裡,她的眼神與應答態度始終誠懇,我想,這份心意是因為珍惜現在所擁有而透露出的謹慎。
透過網路資訊,我們每天可以讀到許多激勵人心的故事與話語,每個人都鼓勵我們打造真心喜歡的生活方式與環境,但是當一切都那麼理所當然的時候我們往往不再勇敢、找了許多藉口搪塞機會,提供了所有可能性卻讓自己還在原地踏步。或許鈴芳人生轉折的過程可以給我們不同的激勵,在那個還只靠撥接上網、只憑自己一份意志力推著自己向前的時候,奮不顧身指的是完全不給自己退路與藉口。
誠如鈴芳所說:「做就對了,不可能沒有機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