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s! Please Enjoy by Fanning Tseng

View Original

10 外食攝影的不理想狀況與解決手法

有機會外食的時候我們大多都想記錄美食的樣貌、與朋友相聚的片刻,但如果拍攝環境或細節不盡人意的話,該怎麼辦呢?這期生活與飲食攝影學電子月刊將分享昏暗環境光、手機與相機外食攝影的對照分析,希望你能從中獲得不同靈感。

閱讀摘要:

  1. 手機外食攝影

  2. 相機外食拍攝

  3. 手機相機外食攝影對照分析

  4. 不理想拍攝環境與拍攝手法

  5. 外食攝影後製


01 手機外食攝影

  • 地點:里斯本綜合料理餐館

  • 拍攝時間:晚餐

  • 環境光:室內非常昏暗

  • 攝影器材:iPhone X,雙鏡頭設計,使用50mm焦段、以JEPG拍攝存擋

這一組四張照片是在里斯本一家餐廳吃晚餐時拍攝。餐廳有兩個用餐空間:前廳與後廳。前廳面對大街安裝較多燈具、更為明亮,我們被安排坐在昏暗擁擠的後廳,只在每個桌子上方有一盞昏暗的黃色吊燈(頂光)。面對頂光最好的拍攝角度為平視或45度角,加上桌位間距窄、用餐客人多,我沒有多餘移動拍攝的空間,我便在自己的用餐的座位上拍,沒有其他選擇。

在綜合各種條件前提下,我選擇以手機拍照,因為在擁擠的空間裡拿出相機拍照我有點難為情,背後就坐著其他客人。再者,當時我判斷以現場非常暗的環境光,即使以安全快門、最大光圈以及最高ISO值拍攝,也可能拍不出滿意的照片,所以決定用手機拍。當時(2019年初)使用的手機為iPhone X,已經有雙焦段設計,分別為主鏡頭約26mm,以及較長焦約50mm兩組,拍攝食物以50mm拍可以呈現更滿意的效果。

在照片裡可以看到桌面上有細長形狀的杯子與瓶子飲料,為避免細長形器物產生往邊框倒的變形視覺效果,我以平視或是低45度角拍,才能盡量不讓影像看來虛虛的。

桌子上方只有一盞吊燈,所以拍照時我把要拍攝的那個盤子放在桌面上的光照範圍中央,盡量求亮,保留細節。如果拍攝環境光過於昏暗,拍照時無法保留照片裡的細節,儘管後製也無法彰顯較好質感的影像。因此,把主角放在光照環境最理想的位置上是外食拍攝的重要關鍵。

器材:iPhone XS MAX / 左:以雙鏡頭的長焦焦段約50mm拍攝;右:以主鏡頭26mm拍攝

你可能也有同樣經驗,雖然以同一款器材拍攝,但在不同環境條件下的成像在質感上有不同。上方左圖以手機較長焦段50mm拍攝,室內環境偏暗,自然光可觸及範圍較少,多是室內人造黃光,即使有清楚對焦,照片還是顯得粗糙。而在另一個時空拍攝右圖時,我就坐在餐廳靠窗的位置,拍攝面(桌面)有大量的自然光,以主鏡頭26mm拍攝,因此照片看來清晰。

攝影者得自行判斷現場情況來斟酌使用不同的焦段,以下是我判斷的條件:

  • 左:地點:台北大稻埕幻猻家珈琲一樓吧檯前;拍攝時間:午後;環境光:室內昏暗,人造光可觸及範圍少。我計畫以平視拍攝,這樣可以把咖啡師沖咖啡的動作以及透明的杯組都記錄下來。我很少以超廣角或廣角焦段拍攝有人物的影像,所以直覺以手機較長焦段50mm拍攝。即使拍完後馬上看照片,知道質感略為粗糙,還是保留照片,因為外食拍攝對我來說更著重於紀錄當下氛圍,略為粗糙的影像質感並不會影響故事性。

  • 右:地點:阿姆斯特丹的中餐館;拍攝時間:午餐時間;環境光:桌位在窗邊,有充足自然光。在考量若用平視與45度角拍攝時的背景沒那麼理想的前提下,剛好中菜多樣菜色、分食的飲食文化很適合用俯拍,於是決定以主鏡頭26mm拍攝俯拍角度。雖然光線的條件較好、影像較為清晰,但是照片裡茶杯與在邊框上的手都有嚴重變形拉長的情況出現,不過仍在可接受範圍內,加上食物都清楚呈現,也表達了用餐氛圍,因此保留這張影像。


02 相機外食拍攝

  • 地點:德式旅館裡附屬的日本餐廳

  • 拍攝時間:午餐時間

  • 環境光:餐廳開窗小,桌位離窗邊遠,完全沒有自然光

  • 攝影器材:Fujifilm X-T3+35mm f1.4定焦鏡頭(等效焦段約為52mm)

用餐時被安排在離窗戶有段距離、沒有自然光觸及的桌位,桌面上是一盞暖光吊燈(頂光),因此決定以平視或45度角拍。決定以相機拍而不是用手機,只因為這是場商業拍攝,業主有要求。

四張照片的曝光設定為:f2.0、1/125、ISO 4000,沒有使用腳架只以手持拍攝。

此拍攝環境條件下有幾個要點得留意:

  1. 持相機雙手的穩定度。通常我會將持相機的雙手靠在桌面或高椅背上保持穩定,但是拍攝現場狀況不允許,所以只能把兩隻手臂的手肘夾緊在身體兩側,雙腳打開與肩同寬站穩站好,按快門時留意呼吸的平穩。雖然也可以用1/60的快門速拍,可以得到更明亮的原始圖檔,不過我選擇以1/125拍,避免手震。

  2. 光圈設定。這只鏡頭最大光圈值為f1.4,但我並未使用,只開到f2.0。讀我照片較久的讀者都知道,近年我很少用大於f5.6的光圈值拍照,不過現場真的很昏暗,是在沒有辦法情況下的選擇。使用超大光圈拍照時,最重要的除了拿相機的穩定度外,有清楚的對焦點是非常重要的。使用大光圈拍攝時,對焦平面非常淺,如果相機晃動或是對焦點不明確,就容易失焦,加上在昏暗的場域對焦本來就比較不容易。因此,在可以選擇的情況下,我寧願以較小光圈、較高ISO值來拍。

  3. 將主角放置在光照範圍內。不論使用的攝影器材為何,「光照條件」永遠都是最重要的。不管如何擺放桌面菜色、如何佈局,我一定會盡量把主角放在理想的光照範圍內,得到最好的原始圖檔。


03 手機相機外食攝影對照分析

左:iPhone X 以焦段約50mm拍攝 / 右:Olympus EM1 Markii 25mm f1.2(等效焦段約50mm)

左:iPhone X 以焦段約50mm拍攝 / 右:Olympus EM1 Markii 25mm f1.2(等效焦段約50mm)

左:iPhone X 以焦段約50mm拍攝 / 右:Olympus EM1 Markii 25mm f1.2(等效焦段約50mm)

  • 地點:里斯本餐館

  • 拍攝時間:晚餐時間

  • 環境光:室內昏暗,僅桌位上頂光照明

  • 手機:iPhone X,雙鏡頭設計,以50mm拍攝

  • 相機:Olympus EM1 Markii+25mm f1.2(等效焦段約為50mm)

以上三組六張照片是多年前自己為了試驗手機與相機拍攝的成像,剛好符合這個月主題,是有意思的對照。手機為iPhone X,是有雙鏡頭設計的機型,如同之前段落所強調,只要是以平視或45度角拍攝,我都會用較長焦的焦段50mm拍。

兩個拍攝器材使用的焦段是一樣的:50mm。皆為手持拍攝。

  • iPhone 三張照片拍攝曝光值:f2.4、1/10、ISO 160

  • Olympus Em1 Markii 三張照片拍攝曝光設定值:f1.6、1/100、ISO 1600

兩種器材間我的觀察差異:

  1. 畫面的壓縮感。兩個器材都以非常大的光圈值拍攝,對焦平面都很淺薄,不過可以看出相機的對焦平面更薄、拍攝畫面很紮實,影像更為立體。

  2. 細節的細緻度。如果只看原始圖檔,手機拍攝的原始圖檔均值都較為明亮清爽,而相機拍攝的原始照片都十分昏暗,只看原檔會誤以為手機拍攝影像的質感較高,其實在後製後就可以看出相機可以保留更多高光處與暗黑處的細節。

  3. 畫面扭曲變形。三組照片都以50mm焦段拍攝,不過相機捕捉的成像變形情況沒那麼嚴重。

回到一句老話,如果是商業攝影,那麼業主的需求與要求是最重要的,依情況使用攝影器材。如果是我,在光照環境情況好的前提下(例如白天用餐時),一定會使用相機拍,因為將來影像可以運用的寬容度更高(可販售影像、作為攝影課程教材等);如果拍攝環境不盡人意、光照過暗,也只是紀錄旅途中的片刻,那麼我會寬心用手機拍。

如果你手上同時有相機、手機,我建議在不打擾其他用餐客人的前提下使用相機拍照,將來使用照片的寬容度高。如果手上只有手機,那麼便好好掌握熟悉這支手機的拍攝技巧,同樣可以發揮最好的拍攝效果。


04 不理想拍攝環境與拍攝手法

  • 地點:布拉格老餐館

  • 拍攝時間:晚餐時間

  • 環境光:晚上,無秩序人造光設計,有些地方很暗、有些則明亮

  • 拍攝器材:Olympus EM1 Markii+45mm f1.8(等效焦段為90mm)

  • 影像曝光設定:f2、1/125、ISO 2500。手持拍攝。

以下分點說明拍攝手法:

  1. 餐廳生意好,時常客滿,我們臨時路過想嚐鮮,用餐時刻都滿桌,於是訂了餐廳晚餐時段剛營業就入座用餐。雖然用餐得早,不過卻有機會趁還沒有其他客人時捕捉餐廳空景的畫面。平時如果是有目的想拍攝外食照片,我會先瀏覽google頁面店家營業時間,利用非熱門時段造訪拍攝,才有更多餘裕與方便。

  2. 在不使用腳架拍照時,如果環境光過暗,我會依需求拉高ISO,與大多人所認知的越低ISO值越好不同。在工作室擺拍食物或靜物影像,當然以腳架連線拍攝,以低ISO值拍,求得最好的影像品質。不過如果只是旅行外拍(非商業拍攝),不攜帶腳架,需要時就會大膽拉高ISO值,以便求得更多暗黑處的細節有利於後製。拉高ISO值會有令人擔心的噪點出現,因此在後製時會有應對的手法,讓噪點看來自然不干擾。

  3. 拍攝工作人員時,先觀察其動作韻律,然後跟著他的律動捕捉影像,多拍幾張從中找出滿意的影像。以我們用餐的情況來說,照片裡的工作人員在客人面前服務現場料理時,雖然手的動作很多,不過平底鍋裡與盤子裡的食物其實幾乎是不動的,或是移動的範圍不大,所以我將對焦點放在可麗餅上,而非工作人員的手或其他肢體,可以增加清楚對焦的可能與機會。

  4. 很幸運,這位為我們服務的桌邊工作人員態度十分友善。在送上第一道前菜時,見我總拿相機拍攝料理便問我是不是對拍照有興趣,以及拍攝這些照片的用途。我大方回答,我喜歡拍照、照片會放在社群上分享。因此當他現場在桌邊為我們即時料理可麗餅時,都會在關鍵時刻稍微停下動作讓我按快門。以友善有禮的態度事先詢問可否拍照,讓餐廳工作人員知道你對拍攝的意圖、熱情往往是加分的,很多時候他們會伸出援手讓拍攝更順利。


05 外食攝影後製

不管使用的攝影器材為何,在昏黃人造光環境下拍照都有照片光影對比過大、影像昏暗不清、白平衡失衡、環境光過暗造成影像晃動、照片顆粒粗躁等情況。以我來說先把環境裡的細節與主角「清楚地」拍下來是最重要的事,因為唯有先清楚捕捉,才有機會利用後製校正所有上述比較不理想的狀況。

以下分點說明各個情況的解決或應對方法:

  1. 環境光過暗造成影像晃動:不管使用的器材為何,只要環境光過於昏暗,器材或系統都需要比較長的曝光時間,而外食的時候很少會攜帶腳架,因此可以將拿器材的手、器材靠放在桌面上、椅背上或任何在適當拍攝距離下可以倚靠重心、減少晃動的物體。用手機拍照時,請點觸螢幕上的主角明確對焦。如果使用相機拍攝,請留意安全快門。(公式:1/使用鏡頭的等效焦段。如果使用50mm的焦段,安全快門為1/50,若低於此快門速,容易造成影像晃動)

  2. 照片光影對比過大:餐廳裡光源設計通常為點光源或是間接光,當四周昏暗時,光照範圍內便顯得異常明亮。因此,不管使用器材為何,我都會以構圖框中最明亮的區塊為主檢視測光,稍微降低曝光值讓曝光設定低於正常值一階,以保留高光處細節,會更有利於後製。手機拍照時,點觸螢幕上的主角對焦,利用對焦框旁的設定上下滑動控制曝光值。以相機拍照時,檢視相機內建測光表,以M模式來說,在暗黑環境下,我先設定安全快門速,然後設定光圈值,控制最大光圈值在理想狀態,最後再以測光表來調整ISO,讓曝光值大約落在0~-1之間。

  3. 影像昏暗不清:面對這種影像昏暗不清的照片在後製時,最簡單的解決方法就是,減少照片裡「陰影」與「黑色」的存在,讓影子不要那麼重、讓黑不要那麼沈。除了增加「曝光值」之外,同時降低「對比」的數值,讓光與影之間的對比不要那麼強烈,通常就可以讓成像看來舒服、不那麼昏暗。

  4. 白平衡失衡:不管拍攝器材,只要在人造光的環境中拍照,拍下照片的白平衡都會與肉眼看到的實際狀態不同,因此後製時我會特別留意「白平衡」設定。將上述第三點的影像曝光值調整好之後,再來調整白平衡。先找出照片裡的白色物件,比如盤子、手巾等,如果沒有白色元素,那麼以最接近白色的淺色物件來當成基準點。通常照片會偏橘黃,因此以白色物件為參考值,將照片的「白平衡」的「色溫」往冷色調(往左)調整。我不會用「自動白平衡」,因為系統的自動設定值往往過於生硬,我喜歡以自己的生活經驗作為判斷來調整白平衡,看起來舒服、或是最接近當下拍攝環境才是最理想的。

5. 照片顆粒粗糙:影像顆粒的效果往往因人而異成為優點或缺點,喜歡復古情懷的攝影者通常喜歡這種效果,反之亦然。我則屬於坦然接受的類型,如果因為環境光過暗而造成影像顆粒粗糙,這便是這張照片的特性。

在LRC或LR中,工具欄位中的「細節」欄可以處理顆粒粗糙的情褲,如截圖圖示。「銳利化」的「總量」可以保留內建值不調整,只拉高「遮色片」的數值至理想狀況即可,我的遮色片設定值通常為30-50間。如果「遮色片」數值過高,雖然可以降低顆粒的粗糙感,但照片會看起來像奶油軟軟的,不俐落,得稍加留意。

手機拍攝影像對照組一:左:後製前 / 右:後製後

在原始圖檔中可以看到雖然有上述五點狀況,不過照片有清楚對焦(對焦點在義大利麵的面體上),因此透過後製矯正時就比較輕鬆。後製這張照片時只有三個重點,調整「曝光值」、降低影像「對比」、調整「白平衡」。

我將白色的盤子與人物衣物上的字作為調整白平衡的參考元素,只要將最白的區塊調整至「看起來」舒服、不要那麼黃就可以了。調整之後,人物拿叉子的手部膚色還是有點偏橘,所以我再利用「遮色片」圈選手部肌膚範圍,單獨調整讓膚色看來接近正常視覺感。(遮色片是LRC與LR的付費功能)

相機拍攝影像對照組二:左:後製前 / 右:後製後

調整這張照片時,同樣只有三個重點:調整「曝光值」、降低「對比」、調整了「白平衡」。畫面中沒有白色色塊或元素,因此我用裝毛豆的淺灰色小碗當成參考值調整白平衡數值,將照片的「白平衡」的「色溫」往冷色調(往左)調整。另外降低了整張照片的「飽和度」。通常在這種低光環境下拍攝的照片,在將曝光調整成舒適的瀏覽度後,畫面中物件的顏色往往過於飽和、不自然,如果有這種情況出現,我會稍微降低整張照片的「飽和度」照讓片看來自然舒服。


這期月刊分享了在不理想環境中所應對的拍攝方法,希望你覺得有意思。下期月刊將會分享不同的實際拍攝範例,雖然增加了許多外食機會,不過是很有趣的經驗。有任何細節或提問都可以透過下方留言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