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s! Please Enjoy by Fanning Tseng

View Original

05 咖啡時光

圖一:主視覺

前言

咖啡在過往拍攝中是常見的主題之一,不過往往以配角的姿態出場,我很少有機會以咖啡為主來規劃拍照。因此在前期製作 ⟪生活與飲食攝影學⟫ 專題時,便惦記著要把咖啡納入其中,才有機會與你分享這期 ⟪咖啡時光⟫ 的內容。 

從產品包裝、背景選擇、沖泡器具開始記錄,包含沖泡過程以及變化場景等不同佈局來切入,說明在不同情況下所應對的拍攝手法。

這期內容偏多,因為最近開始研究相機與影像的設定,與平時專注的細節略有不同,覺得很有意思,所以一併分享,希望你喜歡當中的點滴。

閱讀章節

  • 前言

  • 拍攝劇本草圖 / 設定影像調性

  • 幕後與佈光手法

  • 產品包裝影像

  • 新舊時期照片比對

  • 拍攝角度

  • 靜物風格拍攝

  • 變化場景:冰淇淋咖啡

  • JPEG 影像直出的變化手法

  • 手機拍攝

  • 底片機拍攝

  • 後語

圖二:拍攝劇本草圖

拍攝劇本草圖 / 設定影像調性

德國春天的氣候還不穩定,但早上天還未全開的氛圍是美的。偏暗,但不是那種暗鬱的氣氛,是帶有一點搔癢感的生機氣息。以攝影佈光的角度來分析,很優雅,讓我喜愛。

因此讓我想像再往北一點的國度,北歐,在春天晨光下的空氣感。所以在影像調性上,預先設定了「北歐春天復古底片感」的風格,帶出低沈內斂的小清新。在圖二裡左上角的參考圖樣帶給了我類似的靈感,再以此發展出拍攝與後製的調性。

挑選了一塊霧面質感咖啡色的底板,搭配類似白色水泥牆塗料的背板,營造出居家空間一角的狀態。

過往拍攝咖啡都以配角出現,現在當成主角,就得先設計好「咖啡」在每個場景中出現的定位,才不顯得過於空蕩。所以在拍攝清單上,同樣清楚地劃分每個拍攝場景與對應的角度。

本來安排最後拍攝「空杯完食」的畫面,不過後來營造的場景與我想像的不同,沒有那麼「好看」,所以先不分享。不過「完食」後杯盤狼藉或是沒有那麼完整乾淨的畫面一直是我很喜歡的,所以會在接下來的拍攝中安排然後再分享。

圖三:幕後側拍

圖四:佈光手法

幕後與佈光手法

拍照這天,一直到上午十點多,天色都還暗沉灰暗,與我預期的光感不同,本來已打算隔天再拍。不過到了中午,天慢慢打開,室內開始轉亮,但日光還沒有轉換成強烈的陽光,剛好符合我的設定,才趕緊張羅拍攝。從等待到開始準備,一直都是抱著「備戰」的想法,隨時做好準備,因為已經計劃好的安排被臨時取消實在掃興,因此只要有一點點光就可以拍,不會那麼輕易放棄的。

從圖三可以看到,從落地窗射進的光感其實已經淡淡的了,不過為了讓光感更輕柔,於是在進光光源與被拍攝物之間架了「柔光板」,讓從被拍攝物上反射的光再軟一點、再暈染開。

圖五:背景試色,左:淺色背景

圖五:背景試色, 右:深色背景

產品包裝影像 / 背景試拍

在拍攝劇本草圖裡提及,拍攝背板為類似白色水泥牆塗料質感的設定,不過當咖啡的包裝為深色調時,呈現不出產品的張力與個性。因此我在背板架上再披上一塊黑色不會反光的布(如圖三所示),讓背景下沈進而凸顯前方的產品。確認好背景色調之後,接著才做拍攝場景的佈局與造型。

圖六:產品包裝形象照(f5, 1/8, ISO 100)

圖七:產品包裝形象照(f2.8, 1/13, ISO 100)

在產品包裝拍攝上,有兩點說明:一為拍攝手法,另一個為拍攝光圈值設定。

拍攝手法

拍攝此類包裝產品時,有許多攝影師會將包裝打開倒出內容物,或是請廠商提供空的、新的包裝袋,然後在裡頭填充像棉花、布料等容易塑形的軟性材料,再重新封合包裝袋,這樣一來可以減少包裝上的皺褶或擠壓出的紋路,拍出完美的產品形象照片。

不過現在也有許多業主強調生活感,不喜歡過於完美的照片,希望消費者可以更快進入品牌打造的生活情境中,所以希望攝影師直接以現成、實際的產品包裝來拍。如果是這種強調生活感的拍法,拍攝之前就得留意包裝外觀的清潔,如果還是有無法避免的塵屑,就得在後製的時候用後製軟體「清乾淨」才行。

拍攝光圈值設定

我設定兩個拍攝角度,一組為平視(圖六),另一組為 45 度角(圖七)。拍攝平視的光圈值為 f5,對我來說已經是非常大的光圈值設定,不過在這組拍攝上有其必要性。因為我希望讓咖啡包裝脫穎而出,而其他物件都落在對焦平面之外,呈現出聚焦的效果。

在前幾期刊物信件中介紹過,以越長焦的鏡頭拍攝靜物時,拍攝距離越短,要適度將光圈值調小(f 的數字越大),避免對焦平面過於集中。(拍攝圖六與圖七時,使用的實際拍攝焦段為 120mm。)

不過在拍攝圖七的 45 度角時,雖然距離更近,我卻將光圈開得更大來到 f2.8。最主要是因為,對焦點在包裝上的 LOGO,希望只有 LOGO 是清楚的,其他都落在對焦平面之外,所以才以這顆鏡頭的最大光圈值 f2.8 拍攝。舉這個例子是希望說明,曝光設定(光圈、快門、ISO)雖然有一個規則可循,但是沒有絕對的公式,完全得依照拍攝劇本所設定的場景來調整。

圖八:舊時期拍攝影像(左:2020 一月)

圖八:舊時期拍攝影像(右:2020 四月)

圖九:咖啡時光(2023 四月)

新舊時期照片比對

看圖八兩張照片,我自己並不覺得有「不好」的地方,但似乎可以「更好」。所為「好」,是指「故事的完整度」。以前拍照還沒有寫拍攝劇本的習慣,都只是憑直覺來搭建場景、佈局、做造型,因為沒有事先規劃,所以完整度不高,可以從畫面中看到凌亂感。所以你會發現,舊照片看起來乾乾的,因為缺少前後連貫的故事本質。

寫拍攝劇本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必須事先考慮所有環節。現在再看圖八的兩張舊照片,直覺覺得背景比較不合搭。我相信,隨著拍攝經驗的累積,在營造影像豐富感的手法上會越來越豐潤、越來越駕輕就熟。所以,很有可能,兩年後再看現在的照片也會覺得哪個怪怪的也不一定。

圖十:拍攝角度(左:低45度角)

圖十:拍攝角度(右:高45度角)

拍攝角度

以圖十示範的兩張照片來說,都囊括在 45 度角拍攝範圍內。圖左屬於低 45 度角,右圖為偏高角度的 45 度角。以類似的情境來說,這張照片我更偏好以高角度(右圖)來拍,可以呈現咖啡壺裡研磨好的咖啡粉。我們都知道,咖啡在研磨成粉的過程中以及研磨好後所散發的香氣很是迷人,如果可以把這的部分表達出來,也許可以透過視覺增加嗅覺上的想像,讓照片更引人入勝。

圖十一:濾沖咖啡過程主視覺(f2.8, 1/40, ISO100)

接著再透過濾沖咖啡的過程,來加強「期待」享受這杯咖啡的樂趣。構圖的時候,將「水沖進壺裡的區位」放在接近畫面的中點之間,來放大對焦平面的觀注力,同樣以大光圈拍攝。雖然不是我慣用的光圈數值,但是以最後呈現的效果來說,的確是達到了我的原始設定。

光圈設定很難給出一個公式,我自己練習的方法是,在同樣的構圖與拍攝距離下,從最大光圈開始拍,然後一一改變光圈值,經常嘗試的光圈值大概有幾組:f4 > f5.6 > f8 > f11 > f13(若有需求再將光圈縮得更小)。拍好之後觀察不同數值間的細微差距,然後取捨影像來運用。多拍多嘗試,就可以找出自己喜歡的景深效果。如果有特殊的畫面設定,也更容易掌握設定數值時的手感。

圖十二:主視覺(f2.8, 1/30, ISO100)

靜物風格拍攝

回到主視覺的影像設定,你大概留意到了,在圖二拍攝劇本草圖右側中段的手繪圖中,我在構圖左方示意了一瓶花,但實際拍攝時我沒有讓花入鏡,感覺太多了,所以拿掉。剛好讓圖十二左上方空出來,大大方方展現最近迷上底片相機的沖洗成果(在桌面上的照片)。光線從左側進入投射在咖啡杯上,慢慢延伸至畫面右方離光源較遠的區塊。用大光圈拍,讓背景裡的光淡淡的、物件也輕輕的。

圖十三:冰淇淋咖啡主視覺(f6.4, 1/8, ISO100)

圖十四:冰淇淋咖啡 / 幕後側拍

變化場景 / 冰淇淋咖啡

記得好像是國、高中時期迷上了冰淇淋咖啡,苦中帶甜讓自己覺得好像已經長大。前幾次拍咖啡,都沒想過要拍冰淇淋咖啡,這回規劃時突然浮上腦海。我想拍那種簡簡單單的冰淇淋咖啡,讓人光看照片便可想像濃郁的咖啡以及香甜的香草焦糖冰淇淋。

我很喜歡這組照片中使用的四樣餐道具,冰淇淋杯、裝濃縮咖啡的小玻璃杯、霧面的復古小湯匙以及霧面的底盤。把這四樣餐道具兜在一起前後花了大約兩年時間,買的品牌都不同,甚至當初買的時候想的也不是為了拍「咖啡冰淇淋」,只覺得每個單品好看,與家裡其他不同風格的餐道具放在一起也合;是用這種邏輯來慢慢搜集。

拍照前,在小小的餐具櫃前駐足,再參考拍攝劇本的靈感照片,一一挑出合適的單品,是在整個過程中很讓我喜歡的一個環節。就好像打點自己出門的彩妝與穿搭造型一樣,都是用最喜歡的方式來累積豐富的。

拍完冰淇淋咖啡後,即使還沒有完成拍攝,也迫不及待拿起小湯匙吃冰,給自己十分鐘的休息時間。女兒看了讓我也給她做一杯,「好好吃唷,等天氣熱一點再做一次?」看來她也喜歡。

圖十五:相機內建底片模式(左:JPEG直出)

圖十五:相機內建底片模式(右:RAW 檔拍攝以 LRC 後製)

JPEG 影像直出的變化手法

最近開始研究 Fujifilm 相機內建的軟片模式,進而改成自己的「內建濾鏡」FUJIFILM IN CAMERA RECIPES。

圖左:直接在相機內調整相關設定,像是白平衡、彩色效果、色調曲線等數據,拍攝的時候只以 JPEG 拍,按下快門的瞬間連同風格調性都一起套用了。雖然成像的光影與顏色效果不完全百分百符合我對影像調性的設定,不過謀合度已經非常高,顏色與光影皆溫潤,即使沒有後製也很耐看,對沒有時間後製、想玩內建軟片風格的愛好者來說非常方便。網路上有許多相關的資訊,如果你也使用富士的相機,可以利用關鍵字搜索。

圖右:以 RAW 檔拍,再以 LRC 後製

圖十六:iPhone 12 Pro Max(以x2.5倍約為65mm焦段拍、RAW檔拍攝,LRC後製)

圖十七:iPhone 12 Pro Max(以x2.5倍約為65mm焦段拍、RAW檔拍攝,LRC後製)

手機拍攝

照慣例,也用手機順便紀錄。這幾年已經很常用手機拍攝食物影像,不過在這幾個月因為電子月刊的緣故似乎又有更緊密的練習,真心覺得攝影器材絕對無法限制我們的創作。透過閱讀電子月刊,你是否也被我洗腦,開始用手機拍大片了呢?

圖十八:CANON AE-1 Program

底片機拍攝

近來迷上底片機,上個月拍小日子專欄時就想試,不過竟然給忘了,這個月說什麼都得捏著自己大腿提醒要記得拍。底片相機一樣架腳架來拍,不過因為是 50mm 焦段的鏡頭,所以得逼近拍,而且用幾乎平視的角度拍,就怕因為鏡頭焦段角度略廣而有物件變型的情況出現。拍照時從取景框中看變形似乎沒有太嚴重,不過還是得等這捲底片拍完之後才知道。等我沖好底片,有成功的話,再與你分享成像。

以Canon AE-1 Program拍攝;底片:Silbersalz 500T


後語

這個月的咖啡時光我拍得非常過癮,雖然構圖與想法都是簡單的,不過還是前後花了將近三個小時才完成拍攝。當中試了許多新手法與設定,在撰寫這封電子信的時候,也盡量詳細說明、分享我的構思。如果你在讀完這封電子信後想喝杯咖啡,那麼我便算是成功了呀!